
曾几何时,”子母车”这一独特的载货车组合形式,在国内煤炭运输领域大放异彩,不仅承担起大部分煤炭运输重任,更一度成为卡车司机群体的“致富工具”。但近年来,受运价下跌、法规收严等因素影响,这一昔日备受青睐的运输形式正面临着挑战。
从追捧到冷落
“子母车”的兴衰转折

“子母车”是由重型卡车(母车)与中型卡车(子车)组成的运输模式,自诞生之初便凭借独特优势,精准解决煤炭运输领域“返程空驶”的行业痛点。在运输时,子车装载于母车货箱内,抵达目的地后两车分离、各自返程,这种“车背车”模式可大幅降低空驶成本。
“10年前,要是有一套‘子母车’,就跟抱着‘金饭碗’一样。”拥有20余年煤炭运输经验的卡车司机王海峰回忆起那段黄金岁月。在他的记忆里,2015~2018年是“子母车”最为辉煌的时期。以鄂尔多斯到唐山的线路为例,当时煤炭运价高达250~300元/吨,一套“子母车”每月净赚五六万元并非难事。
“子母车”模式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契合当时特定的市场环境。彼时,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东部地区能源需求旺盛,而铁路运力难以承接激增的运输需求,使得公路物流成为重要补充。据不完全统计,在“子母车”鼎盛时期,仅鄂尔多斯地区就有近万辆”子母车”投入运营。
“煤炭运输车往往是‘重去空回’,‘子母车’模式的出现,恰好解决这一难题。在这一模式下,母车相当于载‘货’而归,子车作为‘货物’只需支付少量运费,却能为车主省下大笔过路费和燃油费。”山东卡车司机刘强介绍说,自货车实行按车(轴)型收费后,空返车辆的过路费大幅上涨,而通过“车背车”的方式,可节省50%过路费,子车返程过程中还能实现零油耗;同时,两名司机可轮流驾驶母车,人力成本减半,利润空间也随之大幅提升。
然而,这样的“红利期”并未持续太久。2022年下半年,新疆煤炭运输市场的“子母车”再度走红,似乎预示着这一模式的回归。但好景不长,2023年春节过后,市场形势直转之下,大量“子母车”涌入导致运输市场供给过剩,运价持续下跌。曾经为司机带来高收益的“黄金拍档”,如今却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多重压力下的考验

“现在运价低得让人心寒。”在河北迁安高速公路服务区,刚卸完货的司机张海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同样是鄂尔多斯到唐山的线路,吨煤运价从高峰期的近300元跌至90~110元。就这个价格,还得靠抢才能拿到货。”张海波的这番话,道出当前“子母车”车主的无奈与焦虑。
更让车主们承压的是,在运价持续探底的同时,运营成本却在不断攀升。油费、车贷、保险、保养、轮胎损耗……每一项开支都像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张海波直言:“这趟活儿光油费就花了4000多元(往返),车辆贷款每月要还2.4万元,保险、保养、轮胎损耗又是固定支出。这么算下来,这趟1800多公里的运输,最后落在手里的利润还不到2000元。”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近3年来,煤炭公路运输运价累计跌幅已超40%,运营成本却同比上涨约18%。这种“剪刀差”现象,让不少“子母车”车主陷入困境。
在中汽卡车兄弟俱乐部创始人杨金国看来,车多货少是当前“子母车”遇冷的症结所在。“如今,煤炭公路运输需求转弱,但投入运营的‘子母车’却越来越多,导致矿区车满为患,不少矿区门外排起长龙,有的甚至长达20多公里。卡车司机想要进场装货,需要排队等2~3天,严重影响运营效率。”他介绍说。
除了市场供需失衡,法规政策不断收严也对“子母车”产生着影响。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日益严格,“子母车”嵌套运输存在的超限问题,成为无法回避的“原罪”。在全面依法治超的背景下,“子母车”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
“我们公司最多时有十几套‘子母车’,现在执法部门监管越来越严,这类车型一旦被查出超高、超宽,单次罚款就得上千元,实在吃不消。”驰骋物流公司负责人张建国说道,“目前,全公司也只剩3套‘子母车’还在勉强维持运营。”
此外,“公转铁”战略的持续推进,进一步分流公路货运的货源,对“子母车”市场造成冲击。
根据国家铁路集团统计显示,2023年国家铁路煤炭运量完成13.5亿吨,同比增长5.2%,其中大量货源正是从公路转移而来。

在变革中寻找新出路

面对挑战,“子母车”并未完全失去生存空间。在一些铁路无法直达或需要“最后一公里”灵活转运的线路,“子母车”仍能发挥优势。“在一些偏远地区的煤矿到电厂之间的运输,‘子母车’仍不可替代。”杨金国认为。
据悉,为适应市场变化和政策导向,部分物流企业开始探索“子母车”的升级路径。例如,通过数字化调度平台提高车辆匹配效率,研发更合规的专用运输装备等。“我们正在试验‘智慧子母车’模式,通过大数据优化线路和货品匹配,让运输过程更加高效、精准,降低空驶率与运输成本,实现‘子母车’运输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升级。”张建国介绍说。
“我们新研发的‘子母车’最大特点就是自重轻、不超限。”首达挂车负责人王岩表示,传统“子母车”整体高度普遍在4.35米左右,很容易遭遇“限高”难题。而现在市场上的新型“子母车”,装车后高度可控制在4米以内,完全符合当前的法规标准要求。
此外,多家车企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当前市面上不少“子母车”通过应用轻量化新材料与新工艺,实现整车科学减重。针对装卸不便、固定困难等痛点,部分企业已推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例如,优化轮罩设计,在母车货厢预留凹槽,以满足子车固定需求;同时,为母车后边梁加装伸缩功能,大幅提升子车装卸便捷度。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子母车”市场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力求实现用户实际需求与技术法规要求的优化平衡。
除企业端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外,卡车司机群体也在主动探索“子母车”的运营新路径。在煤炭运输淡季,不少司机尝试拓展“子母车+”多元货运模式,承接农产品、建材等非煤品类运输。
“现在不能只是守着拉煤这一条路,也要接一些其他品类的订单,虽然装卸货流程麻烦些,但总比车辆闲置、没有收入强。”河北卡车司机刘云波说道。
“‘子母车’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物流行业应对运输需求与成本压力的产物,它的发展历程始终与政策导向、市场变化紧密相连,而任何运输模式要想长期存续,都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杨金国表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完善,未来货运模式必然朝着更高效、更环保、更智能的方向升级。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变革中寻找新出路,成为“子母车”当前面临的核心课题。在他看来,无论是依托数字化调度平台提升车辆与货源的匹配效率,还是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符合法规要求的专用运输装备,“子母车”都需以持续创新打破现有局限。惟有如此,这一特定时期的运输模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姚会法 编辑:孙伟川 版式:刘晓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