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世界标准日: “增强伙伴关系,共促可持续发展” 新使命



主题内涵:伙伴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 “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增强伙伴关系,共促可持续发展”,深刻回应了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聚焦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7项 “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 ,将伙伴关系视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蕴含着丰富而深远的内涵。
在多元协作层面,这一主题明确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打破边界,形成紧密且高效的合作网络。以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为例,其广泛吸纳超过4000名利益相关方参与,涵盖了从技术专家到终端用户的各个群体。在智能交通国际标准制定中,政府部门从交通规划与政策引导角度提供方向,企业基于自身技术研发与实践经验贡献创新方案,科研机构凭借专业研究成果提供理论支撑,社会组织代表公众利益提出需求与建议。各方的深度参与,确保了标准能够全面反映不同主体的诉求,使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与有效执行,进而推动智能交通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发展,提升交通效率,减少碳排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工具整合角度,主题强调将国际标准与合格评定、检测认证等质量基础设施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 “标准制定 — 实施 — 监督” 闭环ISO 14064系列标准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系列标准规定了温室气体量化、监测、报告和核查的相关要求,企业依据此标准进行碳排放核算,通过合格评定机构的检测认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这不仅帮助企业清晰了解自身碳排放状况,为制定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还能让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的碳管理成效有客观认知,增强企业在绿色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政府可依据这些经过认证的数据进行碳排放监管,推动区域和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形成一个多方共赢、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时代背景:后疫情时代对包容性发展的迫切呼唤

全球疫情的爆发,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格局,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场疫情不仅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还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引发了连锁反应,暴露出供应链断裂、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不均、数字鸿沟扩大等诸多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 “以包容性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成为了当今时代最为迫切的呼唤。
在疫情期间,标准化在保障全球抗疫物资流通方面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协调能力。中国作为全球抗疫物资的重要生产与供应国,迅速行动,发布了14项防疫国家标准外文版,涵盖医用口罩、防护服、空气过滤器等关键防疫物资。这些标准详细规定了产品的技术要求、质量指标、生产工艺等内容,为防疫物资的生产提供了明确的规范。通过与欧盟CE、美国FDA等国际标准的对接与协调,中国防疫物资得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要求,顺畅进入全球市场,有效保障了全球抗疫工作的物资需求,彰显了标准化在促进国际贸易、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中的关键作用。
随着疫情推动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线上办公、远程医疗、跨境电商等数字经济模式成为经济社会运转的重要支撑。然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对全球数字信任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严峻挑战。ISO/IEC 31700数字身份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案。该标准统一了数字身份的识别、认证与管理规范,确保用户数字身份信息在跨境传输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远程医疗领域,基于该标准建立的数字身份认证系统,医生能够准确核实患者身份,安全访问患者的电子病历等医疗数据,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服务;在跨境电商中,数字身份标准保障了买卖双方身份信息的真实性与交易数据的安全性,增强了消费者对线上交易的信任,促进了全球数字贸易的繁荣发展,为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石。

携手同行:以标准之力绘就美好世界共同愿景


面对全球性的挑战与可持续发展的宏大目标,世界标准日所倡导的理念需要转化为各方切实的行动。在这场关乎人类未来的征程中,政府、企业和公众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各自以独特的方式,借助标准的力量,为实现 “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 添砖加瓦。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与公共资源调配者,在标准化战略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中国在 “十四五” 规划中明确提出 “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这一战略目标的设定,彰显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标准化治理的决心。截至2024年,中国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累计达442项 ,在全球标准化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为进一步强化这一战略实施、2025年,中国制定了更为宏伟的计划,力争主导制定500项国际标准,涵盖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多个前沿领域。在智能制造领域,政府积极推动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统一设备互联、数据交互、应用开发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规范,促进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在绿色能源领域,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标准制定,如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领域的技术标准、检测标准,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数字经济领域,加快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标准制定,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安全、有序的环境。通过这些举措,政府不仅为国内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标准化的直接参与者与践行者。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从 “标准跟随者” 向 “标准共建者” 转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将自身技术优势与创新成果融入国际标准,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以亿航智能为例,作为低空经济领域的领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实践。在其核心产品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的研发与推广过程中,亿航智能凭借在飞行控制、电源系统、飞行安全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参与制定多项低空经济领域国际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不仅规范了行业技术要求与安全标准,还为亿航智能的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5年,亿航智能的EH216-S已在全球19个国家完成超过6.6万架次安全飞行 ,其商业运营模式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与推广,引领了全球低空经济发展潮流。亿航智能的成功实践表明,企业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不仅能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还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企业力量。
公众作为消费主体与社会生活参与者,其消费行为与日常习惯对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深远影响。树立 “用标准、守标准” 意识,是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选择符合 ISO 26000 社会责任标准的企业产品,公众能够用消费行为倒逼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生产。在日常生活中,当消费者选购服装时,若优先选择获得全球有机纺织品标准(GOTS)认证的产品,这意味着消费者支持有机棉种植,减少了传统棉花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对土壤、水源的污染,同时也保障了棉农的健康与权益;在购买电子产品时,选择符合能源之星(ENERGY STAR)标准的产品,能够促进电子产品制造商提高产品能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公众的每一次消费选择,都如同一次无声的投票,推动市场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结语:标准是行动的语言,合作是成功的密码

从1970年首个世界标准日到 2025年的第56届,标准化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它是疫情中保障物资流通的 “技术护照”,是碳中和征程上的 “路线图”,更是连接193个联合国成员国的 “共同语言”。值此契机,让我们以伙伴关系凝聚共识,以国际标准整合资源,加速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让 “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 照进现实 —— 因为只有携手制定标准,才能共同书写未来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