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空经济成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窗口期,辽宁省以“系统思维”谋篇布局,依托深厚的航空工业底蕴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正加速构建以沈阳为核心、大连、阜新、锦州等多点协同的“一核多点”产业生态。

2025年10月发布的《辽宁省低空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形成涵盖大型无人货运飞机、民用低空飞行器、军用无人机的全谱系产品矩阵,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验证”迈向“价值创造”。
辽宁瞄准低空经济三大核心赛道,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大型无人货运飞机:依托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所)和沈阳无距等企业的技术积累,辽宁加速研发高商载无人货运飞机及混电动力系统。其中,全球首架最大无人货运飞机关键大部段已在沈北新区交付,标志着中国在民用无人机整机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民用低空飞行器:围绕低空物流、城际交通、文旅等场景,辽宁推进新能源飞机、大载重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的谱系化发展。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研制的RX4E四座电动飞机已获型号合格证,并在寒地环境完成零下36℃试飞,填补国内新能源飞机技术空白。
军用无人机:通过承接航空工业、航天科工等集团项目,辽宁强化工业级无人机、靶机及反制装备的研制能力。沈阳无距研发的朱雀森林灭火系统开创国内无人机集群协同灭火先河,阜新奥瑞斯等企业则聚焦寒地特种机型研发,构建“水陆空冰”全场景应用生态。
辽宁以“链式思维”推动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发展
研发制造端:沈阳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聚集了联航神燕、中军翼等企业,形成从零部件到整机的完整生产能力;大连则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超低温高比能锂电池,解决无人机续航痛点。
基础设施端:辽宁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轻资产模式推进通用机场建设,计划三年内新建3-5个重要机场,打造“沈阳—大连—丹东”低空经济走廊。同时,全省80%以上通航机场将完成数字化改造,构建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实现飞行计划申报、实时监控和应急指挥一体化。
应用场景端:辽宁以政府应急项目为突破口,开发载人摆渡、无人机货运等场景。例如,沈阳开通东北首条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18分钟完成12公里急救物资配送;朝阳双塔区建设5个无人机起降站,覆盖凤凰山景区25平方公里,开展日常巡检、物流闪送等服务。
辽宁省国资委将低空经济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出台18项支持政策
资本赋能:鼓励省属企业以战略资本参与通航基础设施建设,将低空经济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加回,延长项目回报周期,为产业培育创造宽松环境。
试点示范:朝阳市双塔区作为全省低空经济先行区,成立辽宁低空空域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获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并签约应急救援、人才培训等5个项目,打造“飞在朝阳”品牌IP。
区域协同:沈阳、大连发挥“双核”驱动作用,沈阳沈北新区聚焦工业级无人机研发,大连则开拓低空文旅市场;阜新、锦州等地依托产业基础,承接关键零部件制造,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根据规划,到2030年,辽宁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建成5个通用机场和300个起降场地,形成30个以上标杆应用场景。届时,辽宁不仅将成为东北地区低空人才教育培训、运营保障和文旅胜地,更将凭借新能源飞机、混电动力系统等核心技术,跻身全球低空经济竞争第一梯队。
“低空经济是辽宁全面振兴的新引擎。”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人表示,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辽宁将构建起“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的闭环生态,让“辽宁制造”的低空飞行器翱翔于蓝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