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降场建设指南:从选址到运营,破解城市低空枢纽落地难题

低空产业圈 2025-10-15 07:00

低空起降场作为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物理基础设施,正成为各地抢占低空经济新高地的战略性工程。

随着低空经济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市低空起降场建设已从概念走向实践。从杭州上城区的医疗物资配送枢纽,到绍兴越城区投资20.5亿元的全域低空新基建项目,起降场作为“三维交通”的节点,正悄然改变城市的空间利用模式。

然而,从规划图纸到真正运营,低空起降场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技术与管理的挑战。

起降场建设指南:从选址到运营,破解城市低空枢纽落地难题图1

01 起降场分类:构建多层次网络体系

低空起降场不是单一功能的场地,而是根据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形成多层次网络体系。

根据《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版)》,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划分为低空空管基础设施、低空起降基础设施、低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及低空应用场景配套基础设施等4个一级指标,并细分为21个二级指标。

在实际建设中,起降场通常按规模和服务能力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微型。

以绍兴越城区为例,该区规划了“512”低空起降设施网——5个大型起降场、10个中型起降场和200个微型起降场,形成覆盖全域、梯次衔接的起降网络。

杭州上城区建设的首个枢纽型无人机公共垂直起降场占地约1000平方米,设有5个标准起降单元与1个应急降落点,配备了运控室、充电设施、消防设施、货物分拣区等配套设施。

02 选址策略:平衡空间与需求的关键决策

起降场选址是项目成功的基石,需综合考虑空域、地形、交通衔接等多种因素。

低空无人驾驶航空器起降场地的安全通用要求中明确规定,选址需考虑净空环境、电磁环境、通信设备等多重要求。

成功的选址案例往往能与城市功能高效衔接。杭州上城区的低空枢纽位于杭海路,毗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距在建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艮北院区仅2公里。

这一选址使“低空+医疗”场景的应用水到渠成。

城郊地区因人口密度低、空域条件好,在起降场选址上具有独特优势。城郊人口密度仅约为核心城区的1/5,且建筑布局相对稀疏且平均高度较低,地面障碍物少,为低空飞行器的起降、飞行与应急处置提供了广阔的物理空间。

绍兴越城区将黄酒小镇和东湖风景区起降场规划为可兼容停靠“大白”祥云AS700的大型起降场,充分考虑了文旅场景的应用需求。

起降场建设指南:从选址到运营,破解城市低空枢纽落地难题图2

03 基础设施:不止于起降坪的全要素配套

一个完整的低空起降场,远不止一块平整的场地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配备一系列专业化设施。

鉴水科技城低空经济综合体大型起降场作为首批建设的大型起降场之一,总用地面积约23亩,总建筑面积约3.42万平方米。

其配备机库、操作指挥、管理、补能、气象、通导监、消防、灯光等起降保障设施,具备安检候机、物资储存、展示接待等场景应用功能。

通讯、导航、监视等信息基础设施同样是起降场的核心要素。越城区已经完成28套低空融合监视基站的部署,实现主城区基本覆盖,并加速整合技术资源,集成打造数据融通、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空中感知系统。

04 运营模式:从“建设导向”到“运营导向”

起降场的长期发展不仅依赖于高标准建设,更需要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城郊地区发展低空经济存在政策导向误区——重短期经济指标,轻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部分城郊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低空经济企业入驻,却忽视了产业生态的长期培育和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成功的运营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杭州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上城区低空枢纽的建设和运营,未来将通过医疗物资配送、低空物流等场景实现商业价值。

越城区则通过“VOD复合开发”模式,让起降场叠加文旅、商务、邻里服务等延伸功能,形成“一场多能”的产业生态。

专业化运营人才队伍是起降场高效运行的关键保障。越城区计划创新升级警务模式,集低空巡控、活动安保、警情处置、“黑飞”反制于一体,组建全省首支专职空中警察队伍。

起降场建设指南:从选址到运营,破解城市低空枢纽落地难题图3

05 破解难题:应对跨区域协同与商业化挑战

低空起降场建设仍面临跨区域协同不足、商业化模式不清晰等挑战。

低空飞行器具有飞行半径大、速度快等特点,未来跨城市跨地区运输将成为常态。而放开跨市域航线,就涉及起降设施的跨区域布局问题,需要实现从特定区域监管转向跨区域多领域协同监管。

如同广东省人大代表杨丹指出,如省内各地市低空智能融合基建不加以统筹,各自为政布局建设,不仅造成重复建设,也不利于后续多系统之间参数、标准对接。

在商业化方面,当前城郊低空经济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商业化闭环未形成。应用往往集中于农林植保喷洒、基础地理测绘等传统领域,附加值低且需求波动大。

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新兴应用场景则受客源规模、消费能力限制,用户付费意愿低。

起降场建设指南:从选址到运营,破解城市低空枢纽落地难题图4

06 政策支持: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从各地实践来看,政策支持是推动低空起降场建设的重要力量。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明确提出,鼓励在旅游景区、商业楼宇、交通枢纽、医疗机构、社区等规划预留或改造新建低空基础设施。

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公共服务类垂直起降基础设施按核定建安投资的2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50万元。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则针对低空物流配送活动制定了具体的资助标准:每条新开航线年度飞行架次达到5000架次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大、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每条新开航线年度飞行架次达到1000架次以上的,一次性奖励35万元。

为避免“重硬科技引进,轻场景应用验证”的误区,城郊需以本地资源禀赋为基础,构建特色化低空应用场景。农业型城郊可重点布局无人机植保、农产品运输航线;山区型城郊可聚焦应急物资投送、医疗救援等场景。

低空起降场作为连接天空与地面的枢纽,不仅是飞行器的物理支撑点,更是未来低空经济商业生态的价值汇聚点。随着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这些散布于城市各处的节点将串联成网,重塑我们的城市空间与生活体验。


参考资料来源:

T/CICC 27003-2025《低空无人驾驶航空器起降场地安全通用要求》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版)》正式发布

上城区首个“低空枢纽机场”将“上新”

绍兴越城全域低空新基建项目创纪录

云南省支持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

城郊低空经济发展的“三大误区”与破局路径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