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于武:一位汽车界的现代君子
北京汽车集团原总经理 汪大总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先生的自传《我心深处是汽车:付于武八十自述》近日出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屡屡被付老对汽车工业纯粹的热爱与执着所打动。他不仅是一位资深的行业从业者,更是一位对汽车文化和技术演进有着深刻理解的思考者和引路人。书中细腻记述了他从初入行业时的青涩与热忱,逐步成长为行业领袖的蜕变历程,其间交织着艰辛与喜悦,更闪耀着一个人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光芒。
付于武先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物。他凭借深厚的专业造诣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无数后辈敬仰的楷模。在自传中,他不仅回顾了个人的奋斗足迹,更流露出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切情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技术推进与产业变革中,付老以丰富的经验和前瞻的视野,参与并推动了多个关键项目的研发与实施。他倡导技术创新与质量管理双轮驱动,不断提升汽车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为中国汽车工业与国际接轨、增强全球竞争力贡献了重要力量。
更令人敬佩的是付老一贯的助人精神。他长期致力于帮助海归人才融入国内产业环境,积极搭建资源对接与交流平台。他深信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多次组织行业交流、经验分享与青年论坛,鼓励年轻一代勇敢追逐梦想。他希望通过构建良性的人才培育机制,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创办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付老将公益与产业深度融合,致力于推广汽车文化、支持技术研发、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他的愿景不仅局限于产业本身的进步,更延伸至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助力国家经济长远发展。
于我而言,付老是我数十年来的良师益友。故事要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当时,在美国汽车工业界大陆华人尚属凤毛麟角。我于1985年从康奈尔大学完成博士学业,加入通用汽车研究院,成为最早进驻底特律的大陆华人之一。彼时美国汽车工业正值鼎盛,底特律车展熠熠生辉,而中国汽车工业界也开始派出代表团观摩交流。我仍清晰地记得首次在美国车展见到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胡亮先生率领的代表团时的情景——在异国见到同胞,倍感亲切。自此,每年他们的到来都成为我们相聚的时刻。
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华人进入美国汽车行业。1992年,我们创立了首个以大陆华人为主的社会团体——大底特律中国人协会,我担任会长,与国内代表团的交流也逐渐机制化。每年他们来参加车展,我们都尽地主之谊宴请来自祖国的代表团,并请他们介绍中国汽车工业的最新进展。张兴业、张小虞、吕福源等老一辈汽车领导人都曾率团来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代表团领队中出现了一张新面孔。与之前的带队领导相比,他更年轻,精力充沛,演讲逻辑清晰、充满激情,极具感染力,而且待人亲切——他就是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的付于武先生。我们一见如故,不仅畅谈行业趋势,更聊起彼此的家庭与人生经历。我们同样出身传统大家庭,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都将扶助亲人和朋友视为人生应尽之责。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在物质极其困难的岁月里,付老与夫人曾长期承担照顾多位家族长辈和后人的重任。
自此,我们成为挚友。他年长我九岁,于我如兄长一般。后来我回国工作,我们见面机会更多,每次相聚都倍感亲切,彼此了解也日益深厚。
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意指高尚的人乐于助人而成全好事。越是了解付老,我越觉得他正是一位骨子里浸润着助人精神的现代君子。数十年的交往中,我几乎不曾向他开口请托,却总在方方面面感受到他无声的支持。
2008年年初,我赴北汽集团担任总经理。一位技术背景的海归出任大型车企主要领导,引来业内广泛关注。由于长期在海外工作,国内行业对我了解有限。付老多次借助自身影响力在媒体面前表达支持:“我对汪大总非常熟悉,他不仅是技术专家,更是具备国际视野的管理者。”这些话为我初期的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后来我创立春晖资本,专注于汽车领域跨境投资与发展。付老又在多种场合介绍我们的业务模式,为我们对接企业资源、穿针引线,实实在在推动了我们的成长。
全球汽车精英组织作为一个以海归为主的交流平台,自策划成立之初就得到了付老的鼎力相助。2009年该组织于上海正式成立,我当选首任主席。为支持组织的发展,付老对我说:“你随时找我,我随叫随到。”十几年来,他言出必行——无论是筹措活动经费,还是出席演讲,他都倾力相助,功不可没。
他对我如此,对其他海归同仁也一样。每年在上海举办的春节联谊活动,他再忙也绝不缺席,总是专程前来与大家相聚,带来老一辈汽车人的关怀与鼓励,言语间总是充满温度与力量。
《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乐于助人者,终得福报。付老一生帮助了无数人,如今已届八十高龄,我们衷心祝愿他身体健康、福寿绵长,继续见证中国汽车工业更辉煌的未来。

2025年春节,我和夫人与付老合影

以下内容节选自《我心深处是汽车:付于武八十自述》。
“耐住寂寞二十年”何其正确
就在前些日子,我再一次见到了竺延风同志,回忆起了当年那次《对话》场景,大家感慨良多。回顾过去二十年来走过的点点滴滴,时间验证了当时备受争议的观点是如此准确。
2002年之后的二十年,我们像经历了一个轮回。马斯克2003年开始搞电动汽车,比亚迪2003年开始涉足汽车,中国新能源汽车二十年才有了现在的成就,我们汽车产业从量变到质变,踏上了汽车强国之路。
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都不止,二十年磨一剑,方能成大器。中国汽车产业必须经历自我修行,不断吸取教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才能迎来最终的辉煌。而在当时对于竺延风这样的企业家而言,最需要的恰恰就是时间。
中国汽车产业要真正做好做强,走向世界,必须耐得住寂寞,有更沉稳的心态,才能有更大的格局,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长期主义。
竺延风的话之所以有道理,首先是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看待并承认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其次是他着眼的,不仅仅是开发一两个自主品牌车型,而是致力于创建一个自主品牌开发的完整体系。这就涉及整个汽车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综合工程。
早期,我们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没有人才,更谈不上足够先进的产业链,造车更多依靠技术引进,后来考虑成本,开始了逆向研发之路,由此也引发过一些争议。从心底里说,这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随着中国品牌开始出口海外,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就是在警告所有人,我们要堂堂正正成长,必须实现自主设计、自主研发。华晨汽车在当时开了一个好头,花钱请外国设计师设计优质的新型轿车。后来,外国设计公司纷纷走向中国,帮助自主汽车企业进行设计,实现突破。可以说,自主品牌车型在开发中,逐渐跳出模仿的路子,在外形和内饰上都有了整体性的飞跃。
2003年起,随着汪大总、赵福全、许敏等海归人才陆续回国,将国外汽车企业的研发理念和流程引进到几乎一张白纸的中国自主汽车企业中,搭建起了最初的也最基础的生产研发体系,沿着正向开发轨道,开发自己的汽车产品。
再经过十年磨剑,中国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六成。2024年8月,全国乘联会数据显示,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了63.4%,创下了历史新高。也就是说,现在每销售的10辆车中,就有6辆是自主品牌。这样的成就,不仅代表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更标志着自主品牌在技术革新、市场策略以及消费升级中的全面胜利。
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竺延风说出的那句“耐住寂寞二十年”已经过去二十多年。 他的话已经得到了印证, 我们的自主品牌从孱弱走向强大, 我们的自主产业链也从弱到强, 我们出现了比亚迪、奇瑞这样的优秀自主企业, 我们还出现了宁德时代这样的世界级供应链企业, 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还看到了“蔚(蔚来)、小(小鹏)、理(理想)”横空出世, 后来又有了零跑, 零跑竟然跟Stellantis集团反向合作在荷兰建立了合资公司, 在波兰建立了面向全球利用零跑技术的企业工厂。 然后又进来了华为, 虽然说华为不造车, 但是推出了问界、享界这些高端产品, 以高科技的ICT企业身份进入中国汽车业, 为中国的汽车企业赋能。 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 融合创新, 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最难能可贵的是,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信任感显著增强。我看到2024年的一项市场调查,超过65%的消费者愿意将自主品牌作为购车首选。这种变化得益于自主品牌在品质、技术和服务上的显著提升。过去,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外资品牌,但随着自主品牌的技术进步与市场反馈良好,自主品牌逐渐成为中国消费者的首选。这一切,在二十年前我都难以想象。
“耐住寂寞二十年”,竺延风当年的那句话,现在成了现实。

10月22日•重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
《我心深处是汽车:付于武八十自述》新书发布会隆重召开
敬请关注!

扫码预约参加发布会
-END-
往期推荐
喜欢本篇文章请点个赞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