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近日,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性再次成为汽车行业热议焦点。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这种曾经被视为 “科技感” 象征的门把手设计,正因其潜在的安全隐患而面临行业反思。安全隐患引发行业警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 3689 万辆,其中相当一部分车辆采用的都是隐藏式门把手。然而,某央企下属专门测试汽车技术安全的机构提供的测试结果显示,这类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仅 67%,远低于机械把手的 98%。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最近几年的交通事故中,因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导致救援延误甚至危及乘客生命的案例并不罕见。另外,据消费者协会统计,2024 年因隐藏式门把手夹伤儿童手指的投诉同比增长 132%。同时,在日常使用中,隐藏式门把手的表现也经常 “拉胯”。比如北方冬季的冰冻导致无法正常弹出、南方雨季的进水故障、紧急情况下的操作困惑,让这种曾被视为 “高端标配” 的设计,逐渐沦为用户吐槽的重灾区。在此背景下,监管层面已明确出手,工信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不仅拟禁止全隐藏式设计,更强制要求配备可徒手操作的机械释放功能,为这场 “炫技竞赛” 划定安全红线。余承东:安全是最大的豪华10 月 13 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在朋友圈转发了《紧急时刻咋开门?》的小视频,强调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始终坚持把质量与安全做到极致!” 并特别指出:“我们鸿蒙智行车的门锁的四重安全设计,显得多么重要!”余承东所提到的 “四重安全设计”,是指华为智行在车门把手系统中融入的多重安全冗余机制,其核心原理是确保在各种极端情况下,车门都能被安全开启。这四重设计包括:·车内机械应急拉手:单次拉动解锁,二次拉动直接开门,确保断电或系统故障时乘客仍可快速逃生;·车外机械门把手:即使车辆完全断电,外部把手仍可通过物理结构直接开启车门;·碰撞冗余解锁模块:采用电源、控制、驱动三重冗余设计,碰撞后自动切换备用电源,确保车门可正常开启;·门锁结构强化:使用高强度合金材料与微米级精度卡板式锁体,经 10 万次开闭测试,确保在强烈冲击下不变形。余承东强调:“对于安全,备份再多也不嫌多。” 这一设计逻辑不仅回应了公众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焦虑,也为行业树立了 “功能冗余” 的新标杆。这种设计完全遵循 “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思考)的用户体验原则,让安全操作成为本能反应,而非需要额外思考的复杂过程。魏建军直言:隐藏式门把手是 “被带歪” 的设计实际上,此前在隐藏式门把手被广泛追捧时,已有不少车企高管公开表达质疑。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直播中直言:“我们长城没被那个隐藏把手带歪。” 他指出,隐藏式门把手存在 “重量大、密封性差、噪音大” 等问题,最关键的是在断电或碰撞时 “打不开”,严重影响安全性。魏建军还强调,隐藏式门把手唯一的作用 —— 降低风阻,在实际使用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其带来的安全隐患却真实存在。这一观点与余承东的“安全冗余” 理念形成呼应,也反映出行业内部对 “科技优先” 还是 “安全优先” 的深刻反思。从 “好看” 到 “好用”,汽车设计该回归本质了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本质上是汽车设计在 “科技感” 与 “安全性” 之间的博弈。随着用户安全意识的提升和监管标准的收紧,单靠 “颜值” 与 “概念” 已无法支撑一个设计的长期生命力。余承东此次发声,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一次行业提醒:再先进的设计,也必须以安全为底线。而魏建军等车企高层的质疑,也表明行业正从 “盲目跟风” 走向 “理性回归”。未来,汽车门把手的设计或许不再追求 “隐形”,而是更强调 “可靠”“易用” 与 “可救援”。毕竟,在关键时刻,一个能顺利打开的车门,才是真正的 “豪华配置”。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