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2025年10月初,知名汽车博主陈震驾驶劳斯莱斯闪灵(Spectre)在北京万寿路逆行撞车一事引发广泛关注。他近期在回应中坦言,事故源于对车辆辅助驾驶功能边界认知不清,误以为系统能处理复杂路况,结果在关键时刻系统退出,而自己未能及时接管。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用户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普遍误解,也再次将辅助驾驶的技术局限性与法律责任边界推至舆论焦点。从更技术的角度看,劳斯莱斯闪灵所搭载的驾驶辅助系统,本质上属于国际通用标准中的L2级自动驾驶范畴,这意味着系统仅能同时控制车辆的横向(车道居中)与纵向(自适应巡航)运动,但驾驶员必须全程保持注意力集中,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同时,劳斯莱斯官方并未将该系统命名为“自动驾驶”或“领航辅助”,而是采用相对保守的表述,如“驾驶员辅助系统”(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其功能包括交通标志识别、车道偏离预警、主动巡航控制等,但不具备城市道路自主变道、无保护左转、施工区域绕行等高阶能力。尤其在无清晰车道线、道路施工、临时改道或复杂交叉路口等场景下,系统极易失效或主动退出。而万寿路作为北京主干道,周边常有临时交通管制与施工围挡,恰恰属于L2系统难以应对的边缘场景。从技术架构看,闪灵的辅助驾驶主要依赖前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与高精地图(若启用),但并未配备激光雷达,感知冗余度有限,在强光、雨雾或标线模糊条件下,识别准确率显著下降。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没有驾驶员状态监测(DMS)的强制接管机制——即便驾驶员长时间脱手或走神,系统仅通过方向盘扭矩感应或间歇性提示音提醒,缺乏如蔚来、小鹏等国产车型配备的红外摄像头实时监测驾驶员视线的功能。这意味着,一旦用户误判系统能力,风险完全由人承担。而从国内对辅助驾驶相关交通事故的认定实践来看,法律立场始终清晰且一致:无论是否开启辅助驾驶功能,驾驶人始终是车辆控制的第一责任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工信部2021年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GB/T 40429-2021)也明确指出,L0至L2级别的系统中,人类驾驶员需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并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中国尚无一起因L2级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被判定由车企承担主要责任。即便在2023年某新势力品牌用户因过度依赖NOA高速领航导致追尾致死案中,法院仍认定驾驶人未及时接管,车企仅因用户手册提示不足承担部分民事赔偿,刑事责任仍由驾驶人承担。这反映出司法系统对技术辅助与人类主导之间责任边界的严格划分。更深层次看,陈震事件折射出当前智能驾驶生态中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车企在营销中倾向于强调智能、自动、解放双手等概念,尽管合规文件中写明辅助属性,但用户实际接收的信息往往被简化甚至美化;另一方面,消费者缺乏系统性培训,多数人仅通过4S店几分钟的演示就上岗,对系统局限、退出逻辑、接管时机等关键知识一知半解。未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条例》等法规逐步落地,或将推动车企承担更多用户教育义务,甚至在产品设计上强制加入更严格的接管验证机制。但在真正的L4级自动驾驶普及之前,方向盘后的那个人,永远无法将安全责任外包给机器。声明:本文由电子发烧友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如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huangjingjing@elecfa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