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金秋九月,稻谷满仓。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2023年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京召开,吹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两年来,全国工业战线勠力同心,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撸起袖子加油干,新型工业化取得积极进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信息化和工业化加快融合......站在新的起点,适逢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两周年、《新型工业化》创刊一周年,我们特邀请专家学者畅谈新型工业化新进展、新变革,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飨读者。
受访人:
赵昌文 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岭南学院讲席教授
陈彦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田杰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刘志彪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教授
路 风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新型工业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核心在于创新。当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是重要任务之一。请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遇到哪些堵点难点?如何打通?
田杰棠: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来看,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打通的堵点难点。
一是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与创新需求相比仍显不足,其关键在于顶尖人才相对较少。从成果数量看,我国科技论文总量世界第一,已经是美国两倍,高被引论文数量也在不断增长,PCT国际专利年度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一。主要问题在于顶尖科技人才数量还不够,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较少,当前最关键的是要以特殊制度安排引进一批顶尖人才。例如,在美国联邦政府削减科研经费预算背景下,今年1-3月美国科学家提交的海外求职申请数量比去年同期上涨32%,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争夺这些人才。我们需要在平台、薪金、移民通道、家属安置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特殊制度安排,给人才足够的物质激励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企业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也是产业创新的推动者。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相对于欧美龙头科技企业,我国部分科技领军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多,其中有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政策激励不足的因素。同时,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偏弱,在科技创新方面缺乏话语权和决策权。此外,企业家是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核心环节,但当前我国创新型企业家并不多。对此,要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对企业给予合理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完善政产学研用全链条平台建设,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发挥产业链引领带动作用和创新生态整合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环境,弘扬创新型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畅通。一方面,风险资本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依靠政府引导基金、国企基金作为整个风险投资的主体,下一步应着力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对投资早期科创企业的机构给予所得税减免,鼓励简化上市公司审批流程。值得注意的是,风险投资并不等于创业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主要指的是创业投资,是风险投资体系中的“塔尖”,而相对中后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投资作为“塔基”同样重要,当前最迫切的是壮大市场化的风险资本体量,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都很重要。另一方面,产学研的融通创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不仅包括基础研究这一个环节,更涉及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等环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需要各类人才在其中各司其职,从而实现“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尤其要重视培育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应在搭建人才权益保障立体网络的基础上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的人才队伍,培养具备市场化、专业化管理运营能力的技术经理人和专业人才,激发人才在创新活动、市场化活动等方面的内生动力。
路风:科技创新从来不可能脱离工业发展。科学或基础的研究是重要的,大学的理工科教育也是重要的,它们的重要性尤其在于保持一个国家的知识水平和人才培养方面。但是,它们不会直接导致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具有独立存在的工程技术知识,所以工业也是一个国家的主要知识来源之一。
事实上,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双向互动的。科学越来越少地作为揭示知识的独立过程,越来越多地成为对开发和生产产品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响应。科学与技术的这种交织使受过大学工程科学训练的人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也使大学的研究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贡献者。但是,大学的研究从来不会产生出马上就可以应用的“成果”,因为从任何技术原理的突破到最终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中间的无数改进就是工业创新的主要内容。
任何一项创新都需要多种技术和多个工业部门的支持,如钢铁工业的进步支持了中国造船工业突破液化气运输技术,中国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支持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此外,基础研究和大学理工科教育是工业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反过来也依存于工业体系的发展(考虑到他们要求得到的资助和毕业生就业问题)。因此,产业创新的基本动力仍然在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发展。换句话说,任何新的、个别领域的创新发展都取决于工业体系的整体发展。
来源 | 《新型工业化》2025年第9期
编辑 |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