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15位共同作者,对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寿命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分析。

图片来源:pixabay
雄性和雌性的衰老速度为什么不同是生物学中最古老的谜团之一,他们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在哺乳动物中,雌性通常寿命更长。例如,在狒狒和大猩猩当中,雌性通常比雄性更长寿。然而,这种模式并非普遍存在:在许多鸟类、昆虫和爬行动物中,雄性是寿命更长的性别。
一种遗传学的解释,即异配性别假说指出了性别染色体的差异。在哺乳动物中,雌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雄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但还有一条Y染色体,这也使得雄性成为异配性别。一些研究表明,拥有两条X染色体可以保护雌性免受有害突变的影响,从而提供生存优势。然而,在鸟类中,这一系统被逆转:雌性成为异配性别。
研究人员利用来自世界各地动物园中的1176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记录,发现雄性和雌性动物在寿命上存在悬殊差别,这也支持了异配性别假说:在大多数哺乳动物(72%)中,雌性寿命更长,平均比雄性长12%,而在大多数鸟类(68%)中,雄性寿命平均比雌性长5%。
尽管如此,也还是存在很多明显的例外情况。该研究的主要作者约翰娜·施托克指出,“有些物种表现出与预期相反的模式。例如,在许多猛禽中,雌性比雄性体型更大、寿命更长。因此,性染色体可能只是部分原因”。
除了遗传学因素外,生殖策略也发挥着作用。通过性选择,尤其是雄性会发育出一些引人注目的特征,比如色彩鲜艳的羽毛、防护器官或庞大的体型,这些特征虽然能提高繁殖成功率,但也会缩短寿命。
新研究支持了这样一种假设:在竞争激烈的一夫多妻制哺乳动物中,雄性通常先于雌性死亡。相比之下,许多鸟类是一夫一妻制,这意味着竞争压力较小,雄性往往寿命更长。总体而言,一夫一妻制的物种的寿命差异较小,而一夫多妻制和明显的体型差异则与雌性更显著的寿命优势相关。
进化生物学中所说的亲代投资也发挥着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在哺乳动物中,在抚养后代上投入更多的性别(通常是雌性)往往寿命更长。对于灵长类动物等长寿物种来说,这可能代表着一种自然选择的优势:雌性能够存活到后代独立或达到性成熟。
另一方面,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认为,环境压力,例如捕食、病原体或恶劣气候等,导致了雌性和雄性之间的寿命差距。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分析了动物园中的各个种群,在这些种群中,此类压力几乎不存在。他们发现,即使在这种免受压力的条件下,寿命差距依然存在。动物园和野生种群之间的对比表明,动物园中的寿命差距通常较小,但很少会消失,这与人类的情况相似:医学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缩小了预期寿命差距,但并未完全消除差距。
研究结果表明,性别之间的寿命差异深深植根于进化过程,受到性选择和亲代投资的影响,性别决定系统中的遗传学差异也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环境因素会影响这些差异的程度,但无法消除差异。因此,性别之间的寿命差异不仅仅是环境的产物,也是我们进化历史的一部分,并且很可能未来继续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