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行驶过程中突然失去动力的故障案例频繁出现。这类直接关乎行车安全的问题,正持续牵动着消费者的神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日,一位车主购买的某品牌车型,从交付中心驶出后仅行驶了147公里,便在高速公路快车道上突发故障。仪表盘显示“变速器功能受阻,请联系服务站”,车辆自动降速,加速踏板完全失效,最终彻底失去动力。驾驶员试图将车辆滑行至应急车道,但未能成功,车身滞留在行车道上。期间,车主10余次拨打售后电话无果,最终不得不自费拖车脱困。
车主拒绝了品牌方提出的换车和第三方检测方案,核心诉求是“查明故障真相”,并对品牌指定检测机构的权威性提出质疑。品牌方称,其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并提出了换车、第三方检测等解决方案,但遭到车主拒绝。同时,品牌方指出,车主在提车时曾隐瞒拍摄意图,并在后续多次延期检测。截至目前,故障车辆仍处于封存待检状态,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引发了广泛争议。
新能源汽车失速频发

近期,多起类似事故不仅揭示了行业在核心部件品控和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不足,更将“动力安全”推升为衡量产品可靠性的关键指标。自9月以来,某品牌旗下两款车型接连曝出动力失速问题。其中一位车主在4月首次遭遇“电动系统异常”,导致动力中断。4S店检测后认定为电机控制器故障,并进行了更换。7月,故障再次出现。9月,厂家技术人员给出的结论是“线头松动”,却始终未解释核心部件接线松动的原因。车主担忧电路系统存在普遍性隐患,要求全面排查,但遭到拒绝,目前已向监管部门投诉并计划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辆行驶仅1年零10个月的该品牌车型在正常行驶中突然失去动力,仪表盘弹出多项系统异常提示。4S店检测后发现是OBC线束总成接触不良。车主因频繁高速出行,担忧安全风险,提出折价退车,却仅获得5000积分补偿。厂家未正面回应关于安全冗余设计缺陷的质疑。
另一新能源汽车品牌也面临新车质量危机。9月27日,一辆行驶仅12天、里程612公里的该品牌车型在行驶中突发“动力受限”,更为危险的是,车身稳定系统与碰撞预警系统同步失效。售后检测确认电机总成故障,提出更换部件的解决方案。然而,刚交付的新车核心驱动部件即失效,且伴随安全辅助系统失灵的“双重隐患”,引发市场对该品牌质控体系的广泛质疑,相关投诉目前仍无明确处理进展。

不只是硬件故障

新能源汽车的失速问题本质上源于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其根源与三电系统的运行逻辑及不同车型的动力架构密切相关。专注于电机驱动与变频控制技术的杭州阔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志强指出,作为替代传统发动机与变速器的核心动力单元,三电系统的协同稳定性直接关乎行驶安全。而纯电动、增程式、插电式混合动力等不同技术路线,因动力传输路径的差异,衍生出多样的失速诱因。
纯电动汽车的失速通常与三电系统的异常状态或保护机制相关。在正常工况下,电池储存的电能通过电控单元转化为可调电流,驱动电机实现转速与扭矩的精准控制,确保全功率输出。然而,实际使用中,多种因素会打破这种平衡。电池馈电是最常见的诱因,当电量过低时,系统为避免电池过放损坏,会主动限制最大电流输出,导致电机动力不足,出现“劲儿不够”的失速感。
温度异常是另一个关键因素。电池、电机或电控单元在高负荷运行,如长时间高速行驶、频繁急加速时,易出现过热。当温度超出设计阈值,系统会启动降功率保护以减少发热,防止部件故障引发事故。此外,硬件故障也可能直接导致失速,如某品牌出现的“线头松动”导致电路接触不良,或另一品牌的后电机总成故障,均属于核心部件异常引发的动力中断。
增程式与插电式混动车型的失速风险,更多源于“油电转化”或“油电协同”的架构短板。增程式车型依赖小功率发动机发电驱动电机,电池在正常状态下扮演“功率缓冲池”角色,可补充增程器与电机需求间的功率差额。然而,当电池馈电时,动力供给完全依赖增程器,若遇到上坡、重载、高速巡航等大功率需求场景,增程器的发电能力无法匹配电机所需,就会产生“功率赤字”,导致车辆无法加速甚至减速失速。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逻辑类似,在电池亏电且需高功率输出时,若仅靠发动机动力补给,而发动机功率未匹配工况需求,同样会出现动力断层。这种失速本质上是“动力补给单一化”与“工况复杂化”的矛盾,在缺乏电池辅助缓冲时尤为突出。
业内人士指出,软件系统与管理逻辑的缺陷也正在成为失速问题的重要诱因。电池管理系统(BMS)作为电池的“中枢神经”,若软件设定不合理,可能引发误判保护。如某合资品牌车型因BMS计算偏差,导致电池健康度评估不准,触发保护模式切断动力。某外资品牌产品高度依赖电子信号传输,若电控系统存在软件漏洞,或受到强电磁干扰导致信号紊乱,可能使速度控制模块发出错误指令,引发动力异常。该品牌车型则因集成充电控制单元(ICCU)部件缺陷,导致保险丝熔断,电池电量持续消耗,最终通过“跛行模式”走向完全失速,暴露了硬件设计与系统联动的双重隐患。

在动力冗余里找平衡

无论是新车交付不久即出现的电机故障,还是成熟车型的软件误触发问题,都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在动力系统可靠性方面仍有较长的完善之路。武志强认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失速问题并非无章可循,而是需要在设计源头、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之间寻找动态平衡。既要规避极端工况下的动力缺口,也要兼顾市场对性价比的需求。
从设计层面来看,解决失速问题的核心思路是匹配动力供给与实际需求,避免“小马拉大车”的设计短板。对于增程式车型因增程器功率不足导致的失速,最直接的方案是提升增程器发动机功率。若增程器发电能力能覆盖高负荷工况,如上坡、重载、高速巡航的动力需求,即便电池馈电,也可通过增程器单独支撑电机运转,减少功率赤字。
针对纯电动车型因电量不足或发热引发的失速,加大电池容量能降低馈电场景的出现频率。而提升电机、电控单元的峰值功率与额定功率,则能让动力系统在高负荷下仍保持稳定输出,避免因过热触发降功率保护。不过,这些设计优化会直接推高制造成本,需要车企在“动力冗余”与“成本可控”之间找到平衡点。
武志强指出,当前行业对失速问题的处理,本质上是性价比选择的结果。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降本增效”成为多数车企的核心目标。部分车型为控制成本,刻意压缩动力部件规格,如采用小功率电机、小型化电控单元、低功率增程器,导致动力储备不足,在极端工况下易触发失速。
此外,区分“可恢复性失速”与“故障性失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多数因动力设计不足引发的失速属于可恢复性问题,比如电池馈电导致的动力减弱,充电后即可恢复;增程器功率不足导致的失速,降低车速、减少负荷后也能正常行驶。这类问题不会引发电池热失控等恶性安全事故,更多影响使用体验,可通过设计优化逐步改善。
因电机故障、电控系统失效、电池硬件损坏等导致的故障性失速,则需要通过强化品控与检测来规避。如在生产环节加强对三电系统核心部件的质检,避免“线头松动”、“电机总成缺陷”等问题;在售后环节建立更完善的故障排查体系,及时发现并修复硬件隐患,减少不可恢复性失速的发生。
从长期来看,监管政策与技术迭代将推动失速问题逐步缓解。自2025年以来,工信部出台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等新规,已将动力系统稳定性纳入强制标准,倒逼车企提升动力部件的设计与品控水平。同时,快充技术、电池材料、电机效率的持续升级,也为解决失速提供了技术支撑。如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能在更小体积下提供更大容量,高效电机能以更低功率实现更强动力输出。这些技术进步将在帮助车企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动力系统的冗余度,让“动力充足”与“性价比高”的平衡不再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