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行业龙头推开港交所的大门。
10月10日,来自上海杨浦区的挚达科技(02650.HK)正式在港交所挂牌,公司上市首日较定价66.92港元高开183.92%报190港元/股,总市值113亿港元。
在前一日,一场惊艳的认购热潮便为挚达科技上市进行了预热。10月9日消息,挚达科技IPO公开发售阶段录得逾5000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约2500亿港元,创下2025年港股新能源领域新股认购倍数新高。这家从高校实验室走出的“隐形冠军”,终以龙头姿态站上国际资本舞台。
挚达科技的根脉深植于产学研土壤。2010年,它脱胎于上海杨浦区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最初只是一个围绕“充电”展开的技术探索。
十余年间,团队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全球竞争力,不仅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更已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充电桩一哥”。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于往绩记录期间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销量及销售额计,挚达科技在中国排名第一。
自成立以来,挚达科技也完成了多轮融资,吸引了包括比亚迪、中鼎股份、上海中电投、创启开盈及宣城基金等知名企业和机构,其中中鼎股份和比亚迪分别持股7.67%及3.52%。技术沉淀与市场验证的双重加持,让挚达科技成为了家庭绿色能源赛道的头部玩家。
能打动资本市场的,是挚达科技“从单一产品到生态布局”的硬实力。公司以“充电”为入口,聚合产品、服务、数字化、制造及品牌五大核心竞争力,构建起交流桩、直流桩、绿色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和自动充电机器人四大产品线。其业务不仅覆盖家庭场景,更向能源企业提供数字化赋能,全球化布局已延伸至多个市场。当前,挚达科技正推进“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的2.0战略,目标是将“充电”这个新能源链条的关键节点,打造成连接家庭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枢纽。
此次IPO的超5000倍超额认购,本质是市场对家庭绿色能源赛道的看好,更是对挚达科技技术壁垒的认可。从高校实验室到港交所,这家企业的成长轨迹,既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向消费端延伸的缩影,也印证了“小切口撬动大市场”的创新逻辑。
当挚达科技的上市钟声在港交所敲响,它不仅为自身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广阔天地,更以一家科技企业的成长轨迹,生动印证着上海老工业区杨浦区从“工业锈带”向“创新雨林”的精彩蝶变。

来自沙县的学霸,拿下一个IPO
挚达科技叩开资本市场大门的同时,也将一位从福建沙县走出的创业者推到了聚光灯下。
招股书显示,挚达科技创始人黄志明直接持股27.99%,员工激励平台同笃商贸、同笃智能、同笃科技分别持股15.4%、4.03%和0.28%,黄志明及其控制的该等实体组成公司控股股东集团,合计持股47.7%。
故事要从1993年夏天说起,高考放榜那日,毕业于沙县一中的黄志明的名字出现在福建沙县的理科榜首。同年九月,沙县理科状元黄志明背着简单的行囊北上,入读了同济大学汽车工程系。多年前这一选择,也悄然埋下了黄志明将与汽车产业终身绑定的伏笔。
1998年,黄志明拿下了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士学位,同年以优异成绩进入上海大众汽车发动机厂工作,从生产车间技术员起步。彼时的上海大众,正逢德国大众集团全球推广过程质量控制体系(VDA),黄志明被选中参与发动机厂技术攻关。他带领密封试验小组攻坚一年,破格晋升技术总监。
此后十年,黄志明在上海大众的履历愈发耀眼。2004年,德国大众和上汽集团计划成立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生产当时德国大众全球最先进的涡轮增压直喷式发动机(TSI)。黄志明被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厂长挑选成为新公司的筹建组成员。在上海大众动力总成有限公司任职期间,黄志明与新公司同时成长,担任了规划部和物流部两大部门总监,在TSI的生产一线积累着对汽车产业链的深度认知。
黄志明在大众汽车一直干到2010年,即创办挚达科技的那年。
时间回到2010年,彼时的中国正迎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轮高潮,“弯道超车”理念被提出,即在传统汽车无法超越的情况下,快速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大众汽车工作十余年的黄志明了然身临大势,彼时的黄志明渴望突破自己瓶颈,也突破整个传统汽车行业的瓶颈。于是,36岁的黄志明决定跳出舒适圈,选择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创业之路。
为了更好地创业,黄志明通过参与赣州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大连绿色城区规划、福建整车厂改造等项目,在咨询与系统开发中逐渐理清技术落地的脉络。2010年11月,挚达科技在上海成立。
如今回过头看,挚达科技在成立之初的业务有些“跨界”,不过是为政府做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为国外车企开发车联网系统、为电力公司设计智能电网方案。但这些看似与“充电桩”无关的积累,实则为后来打通家庭充电场景埋下关键伏笔——对产业生态的理解、对用户需求的洞察,都在这期间的项目中沉淀。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底。这一年启动中国市场布局的特斯拉在中国四处寻找充电服务合作伙伴,而挚达科技凭借前期积累的技术方案与系统开发能力,成为其首批“私人充电服务专业提供商”。
这次合作不仅验证了挚达在充电领域的技术实力,更让其摸到了家庭充电市场的真实需求。此后十年,挚达沿着“技术打底、模式创新”的路径狂奔,自主研发物联网智能硬件,搭建网联平台,构建充电服务体系。现在的挚达科技以向汽车制造商及用户提供智慧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为切入点,开发了由产品、服务及数字化平台构成的「三位一体」电动汽车家庭充电解决方案。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于往绩记录期间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销量及销售额计,挚达科技在中国排名第一。于往绩记录期间,按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量计,挚达科技的中国市场份额达13.6%,全球市场份额达到9.0%。按中国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售额计,挚达科技排名第三,市场份额约为6.6%。按2024年全球家用电动汽车充电桩销售额计,挚达科技的市场份额约为3.9%。
眼下,在当前汽车行业已有二十多年丰富经验的黄志明,迎来了人生中首个IPO里程碑。这位来自福建沙县的学霸,显然并不满足于仅成为“充电桩一哥”。未来,在他的引领下,挚达科技能够实现怎样的发展,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斩获多轮融资
贾跃亭也曾是其股东
在挚达科技这家全球家用充电桩龙头的背后,不仅站着技术出身的创始人黄志明,更藏着一个曾星光熠熠的股东阵营——从早期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乐视汽车,到多轮加码的机构和产业投资者,构成了挚达科技成长史的重要注脚。
挚达科技的故事虽始于2010年,但一直到2015年才启动首轮融资。
这一年,乐视汽车(北京)有限公司(时名法乐第(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1500万元注资,成为挚达科技其早期的重要股东。乐视的入股,不仅是财务投资,更暗含生态协同的期待。毕竟,贾老板自2014年12月9日首曝乐视SEE计划以来,为造车梦已经投入了太多。除了投资挚达科技外,还密集投资了零派乐享、易到等一批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其中,挚达科技的家庭充电解决方案,恰好能补上乐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生态的一环。
然而,随着乐视系资金链危机爆发,贾老板的造车梦戛然而止。2019年6月,乐视汽车以约1735万元的对价,将持有的8.0625%股权全部转让给挚达科技员工激励平台同笃智能,彻底退出挚达科技股东行列。
这笔投资的退出,虽未让贾跃亭从中获得超额回报,但作为挚达科技首轮融资投资者之一,于后者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并且在2015年启动首轮融资后,挚达科技往后多年间继续斩获多轮融资,身后站着比亚迪、中鼎股份、上海中电投、创启开盈及宣城基金等一众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与投资机构。
不过,尽管头顶“全球家用充电桩销量第一”的光环,挚达科技的财务数据却透露着行业早期的艰辛。
自2010年运营以来,公司连续亏损。数据显示,公司在2022年净亏损2514.7万元,2023年扩至5811.6万元,2024年更亏损2.36亿元。截至2025年3月,单季亏损仍达1708万元。
亏损的主因,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长轨迹深度绑定。2020年前,中国电动车渗透率仅6.2%,市场规模小、车企议价能力强,挚达科技虽绑定了多家头部车企,却因订单量不足、成本高企陷入“增收不增利”。2021年后行业虽加速爆发,但2023年中起的产能过剩与价格战,又将压力传导至上游——电动车平均售价从2023年的18.4万元跌至2024年的17.1万元,车企将成本压力转嫁给充电桩供应商,导致挚达向车企销售的充电桩均价从2022年的711.6元降至2024年的697.9元,服务均价更暴跌29.4%。
另一重压力来自成本攀升。为维持市场份额,挚达不得不加大研发投入、拓展零售与海外市场,同时团队扩张推高管理费用。
这些投入虽短期拉低利润,却为长期竞争力埋下伏笔——比如2024年推出的充电机器人,毛利率超50%,2025年一季度收入已达19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7%;EMS解决方案虽未产生收入,但全球预测毛利率约30%,被视为未来盈利的关键引擎。
面对亏损,挚达科技的破局之道是“技术+生态”双轮驱动。其业务模式早已超越单一充电桩销售,而是构建起“产品+服务+数字化平台”的闭环。
产品端,除了累计出货130万台的家用充电桩,高毛利的充电机器人与EMS解决方案正成为新增长极;服务端,覆盖360个城市的安装售后网络,不仅支撑硬件销售,更通过数字化平台优化效率;数字化平台端,为连接挚达科技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整体能源管理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挚达科技已构建一个数字化平台。挚达科技的平台实现了安装及售后网络的管理数字化,支持挚达科技的共享充电服务。

图/电动汽车充电机器人 来源/招股书
未来,随着电动车渗透率提升、家庭充电需求爆发,以及高毛利产品的规模化落地,挚达科技这家曾“烧钱铺路”的企业,将以亏损换空间、以投入换壁垒,等待着在家庭绿色能源管理的蓝海中,迎来属于自己的盈利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