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的是,AI 冲击最大的人群,竟然不是末流大学生,而是中档名校毕业生。
具体来说,来自第2档(强校)和第3档(普通名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下降最明显。
相比之下,顶尖精英大学(第1档)的毕业生反而受影响较小;普通大学(第4档)也能相对幸免;至于末流大学(第5档)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受到冲击。
也就是说,除了少数清北级别名校,其他 211/985 的毕业生就业受到 AI 的冲击,可能比「双非」院校的学生还要大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U型」格局?研究者解释:
顶尖名校生:能力与竞争力极强,他们进入的岗位往往更复杂、更具创造性,AI难以替代。
末流院校生:薪资水平较低,雇佣他们的成本不高,用AI来取代并不划算。
中间档次毕业生:薪资并不算低,但工作内容又刚好落在AI的可替代区间。这让他们成为「性价比最低」的群体,自然首当其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