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 2带来的“颠覆”,不仅在于突破视频生成技术的边界,更在于其勾勒出了虚拟视频社区的雏形,并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AI视频时代到来的可能性。当AI视频深入渗透进社会生活场景、成为信息交互的重要载体,视频行业将面对怎么样的规则重塑,我们将如何重新理解技术与创意、虚拟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这些认知的重构,或许将帮助我们找到个体在AI视频时代的精神坐标。1.技术与创意:视频创作的价值重心将被重构随着AI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视频生产力,人机协同的视频创作逐渐成为常态,视频行业的价值重心与评价体系也将随之改变。如果说短视频时代让大众实现了视频生产工具的自由,随时随地的拍摄、剪辑与传播成为可能,那么AI视频时代的到来则意味着视频生产能力的平权化,以及视频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一方面,资金、硬件、场地、专业人力等传统视频创作的资源的门槛将进一步被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将成为优秀的视频创作者,而是预示着内容创意、思想表达、情感共鸣等维度的竞争门槛变得更高,如视频与影视的创作将更加注重比拼故事创意与情感表达,游戏产品将更加关注核心玩法、世界观架构和叙事水平。另一方面,能否用精准的语言描述物理细节、情感层次与叙事逻辑,成为决定视频生成质量的关键,也将倒逼产业分工体系的进化。例如,剪辑、建模、美术、动效等岗位,将需要兼顾“提示词工程师”“AI导演”“虚拟叙事艺术家”等新的角色职能,负责创意构思、叙事设计、审美判断的角色将变得更加核心。在一个人人都能“生成”的时代,知道“生成什么”和“如何讲述”的人,将拥有更重要的话语权。此外,面对汹涌的AI技术浪潮,视频相关产业已经到了必须为其“修建航道”的阶段,需要重新探讨“创意”的定义与保护问题。今年8月,奈飞提出了生成式AI的使用准则,支持创作者使用AI提升创意效率,同时也强调AI的角色是辅助工具,而非人类创造力的替代。这一指南有望为影视行业树立风向标,并推动更多视频创作与分发平台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AI服务于故事创作。2. 真实与虚拟:AI与自我表达的融合仍在路上当下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真实与虚拟融合的社会中。Sora2对物理世界的模拟进一步精确化,进一步颠覆了“眼见为实”的固有认知,这不仅放大了人们对DeepFake的担忧,也为AI内容创作带来反思:当AI视频发展到真假难辨的阶段,我们可以轻易地用AI来模拟真实,但如何使用AI来表达真实?事实上,技术服务于人的质量,不仅依赖于技术的供给水平,还取决于人的真实需求。细数AI创作的应用实践,会发现我们在虚拟世界中探寻的,始终是真实的自我表达。无论是青春活力、永不塌房的虚拟偶像,还是全网爆火的“AI宠物视频”,承载的都是人们对理想自我的投射、对情感价值的向往。当下短视频社交媒体之所以充满活力,正是由于人们借助这一载体交换关于生活的实用信息、分享真实的趣事与共鸣,从而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国内人气AI歌手Yuri,放弃了用技术模仿人类歌手,而是以人格化的形象为大众提供情感投射的载体,首支AI音乐MV上线后播放量快速突破700万,这也进一步反映出,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共鸣,同样是AI内容创作与消费的生命力所在。未来当AI视频工具走进千家万户,能否也赋予我们表达自我、交流知识、传递情感的能力和动力?这不仅是Sora2的商业化与长远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未来人机协作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当AI能够带领我们表达真实的自己,真正的AI视频时代才会到来,虚拟世界也将成为真实世界的延展而非替代。或许,这就是我们理想中AI视频生成技术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