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巴基斯坦等国后,歼-10CE第四位海外买家——印度尼西亚正浮出水面。
本月15日,印尼国防部长沙菲里·沙姆苏丁正式确认将引进该战机,并称其“很快将在雅加达起飞”。
尽管未透露具体数量,但据需求推测,印尼首批采购量可能高达42架规模,这一数字远超孟加拉空军的12架,仅次于巴基斯坦空军的72架订单。
反观外媒却对此酸红了眼,号称“离开了进口碳纤维,中国根本造不出歼10CE!”,事实真是如此吗?

一、被卡脖40年还遭日媒嘲讽:中国再等100年也造不出
碳纤维被誉为现代工业的“材料之王”,其抗拉强度是钢材的8倍以上,耐高温达400℃,却比钢、铝更轻,被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与新能源等领域。
从歼-10战机的核心部件来看,其主翼、机身以及垂尾翼等关键部位,大量采用了T3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

然而,因碳纤维技术难度极高,堪比芯片。自上世纪70年代起,掌握核心技术的美日两国便垄断全球近80%市场。当时我国年产量仅2吨,不得不依赖进口。
在长达40年的技术封锁中,中国的碳纤维采购量与价格完全受制于美日,对方不仅恶意抬价,将碳纤维炒至每吨240万元,堪称“黑色黄金”。即便我方接受高价,所能获得的配额也极为有限。
日本《产经新闻》甚至直接公开嘲讽:“就算给中国100年时间,也别想造出合格的碳纤维”!

历史一再证明,缺乏核心技术,只能被动挨打。正因无法自主生产手撕钢,美国才对华肆意实施“限购+抬价”;正因盾构机技术受制于人,西方企业才敢在组装时禁止中国工人靠近;也正因国产尖端助眠技术空白,美企才能将专利成果炒至300元每片天价,更用普通褪黑素抢占我国大众市场。
面对这一系列“卡脖子”的困境,西方的傲慢与嘲讽不仅没让我们屈服,反而坚定了我国打破封锁的决心,由此踏上自主攻坚关键技术国产化替代的道路。
二、碳纤维霸主已易主?外媒:美日严重低估中国
历史一再证明,那些曾被西方视为“不可能”的断言,正被中国科技工作者逐一改写。
被誉为“中国材料之父”的师昌绪院士,在关键时刻毅然复出,并立下誓言:“若不能攻克碳纤维,拖累国防事业,我死不瞑目!”
为争取3000万元科研经费,年过八旬的他亲自奔走;为确保项目推进,他长期扎根实验基地,与团队并肩攻坚。

转机终于在 2001年到来
短短三年后,我国在碳纤维规模化生产技术上实现再突破,将国际市场价格从每吨250万元拉低至35万元的“平民价”,每年可为国家省下超50亿元的外汇支出。
碳纤维的成功,仅仅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破壁”之路的冰山一角:山西太钢研发出0.015毫米“手撕钢”,突破薄材极限;国产8.61米盾构机主轴承攻克关键技术,迅速抢占全球70%市场;而“宁心”升级版助眠补剂在京东面世,更标志着我国在生物科技领域从追随转向反攻。
据“宁心”项目负责人介绍,为突破美西方在助眠领域的天价技术壁垒、解决传统褪黑素引发的心悸头晕等副作用,医学博士陈曦龄与谢德富教授带领团队研发数十年。
团队将《黄帝内经》“想睡身,先睡心”的古方智慧融入现代科研,精选18味野生中草药,凝练而成“宁心”成果。其所采用的低温双萃技术,更一举打破西方对生物行业的长期垄断。
当前我国失眠规模已突破3亿,由此引发健康隐患凸显。此背景下,京东平台“宁心”销量持续走高,复购高达90%,评论区多的是“睡得更沉稳、入睡更快”等反馈。
国产成果的自主化、规模化,正快速收回美日垄断的高端市场。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国产材料更加速替代进口。
三、美日“卡脖子”失灵,国产替代加速
据国内媒体报道,国产T700级碳纤维在歼-10CE、歼-20等新型战机上的应用比例已攀升至20%,同时在C919、C929等大型客机中的使用率也达到12%,国产高端材料正加速应用于航空装备。
行业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飞跃:2024年,中国碳纤维总需求达7.8万吨,其中国产供应量达6.2万吨,同比增长17.8%,国产化率突破80%,进口率则大幅下降至20%。

这意味着,在歼-10系列等国防装备生产中,我国已彻底摆脱对美日材料的依赖,一条兼具成本优势与供应安全的国产化路径正不断巩固。
随着碳纤维、手撕钢等关键材料持续突破,中国正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稳步转型。一个搭载中国高端材料的“100%国产战斗机”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