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下午,2025年《科技导报》《前瞻科技》编委会议暨人工智能赋能科研专题学术研讨活动在京举办。会上正式宣布成立“学术科协”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AI4S)专家委员会。

本次活动汇聚了科学智能领域特邀院士专家、《科技导报》和《前瞻科技》编委、中国科协领导及相关部门代表、科技导报社相关人员等170余位,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科研”这一前沿议题展开交流研讨。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科技导报》《前瞻科技》主编包为民主持。鄂维南、郑庆华、谭天伟、郭华东、侯晓、王国栋、王海福、杨德森、朱美芳、谢晓亮、谢建新、周成虎、李景虹、屠海令、赵宇亮、蔡荣根、孙昌璞等共18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东晓,国务院参事、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石勇和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长高瑞平等专家到场参加会议。
会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介绍了“学术科协”科学智能专家委员会发起成立情况。“学术科协”是中国科协2025年7月发布的一项工作品牌,旨在推动学术交流、期刊出版、数据服务、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等工作,由中国科协科技导报社具体负责建设。《科技导报》《前瞻科技》和科学智能专家委员会,都是这一品牌框架下的工作内容。
为抢抓全球科研范式深刻变革机遇,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加速科学发现和创新突破,中国科协组建了“学术科协”科学智能专家委员会,包为民、鄂维南任“学术科协”科学智能专家委员会联席主任。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科技导报社社长林润华就“学术科协”工作作了专题汇报。
在学术研讨环节,10位院士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路径与前景作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鄂维南剖析AI for Science的发展现状与战略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庆华聚焦工程智能,提出构建“数据驱动+知识引导+物理规律”三位一体的工程智能基础模型;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谢晓亮阐述AI驱动下生物医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谭天伟介绍“数字化细胞工厂”的创新应用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郭华东提出AI驱动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的实践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分析“AI+Science”面临的挑战与突破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朱美芳分享AI赋能材料科学研究的具体案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倡议开展“AI+钢铁”行动,加速钢铁行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授张东晓解读AI 驱动的知识发现;
国务院参事、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石勇则探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路径。
活动期间还召开了“学术科协”科学智能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鄂维南主持,除现场的院士专家外,李国杰、贺福初等13位院士线上参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专委会工作规则,研讨了近期工作重点。《科技导报》和《前瞻科技》分别组织各学科编委会,就人工智能时代期刊建设的方向与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为提升两刊学术服务能力凝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