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研究背景
随着电子设备工作频率提升,雷达、氮化镓(GaN)功率器件等热流密度需求已达5-10kW/cm²),传统微通道散热器(MHS)散热能力仅<2 kW/cm²,存在严重热失控风险。
传统方案局限:基材硅、铜等传统基材导热率低(硅 148W/(m・K)、铜~400W/(m・K)),无法快速传导高热流;结构:毫米级微通道散热能力仅300W/cm²,且针翅单一导致流场扰动不足;性能:现有 MHS 热阻普遍>0.03 K. cm²/W,无法满足近结冷却的低阻需求。
02
研究成果
近日,东南大学许波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金刚石微通道散热器(MHS)的近结冷却技术,该技术采用创新的腰形针翅与圆柱形和翼型相结合,研究了边界条件和几何尺寸对传热的影响。
结果表明,低质量流量时,微通道内会产生热积聚,加剧热点温度的升高,而针翅的结构参数对热点温度的影响有限,但对流动和传热性能有显著影响,为使传热过程中的不可逆损失最小化,传热强化效果最大化,推荐的参数为:翼片角度为45 °,短轴长度为7 μm,距原点中心的距离为50 μm,以及腰形针翅数为16。
值得注意的是,与毫米级MHS相比,微米级MHS表现出33.3%的散热极限增加,这归因于尺寸效应。此外,复合针翅通过流动加速和二次流诱导增强传热。
这种方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MHS散热极限7300 W/cm²,该系列产品的传热系数提高到661.6 kW/m²·K,压降降低到132.4 kPa,总热阻降低到0.0059 K cm²/W,具有国际领先的性能,为氮化镓(GaN)功率器件的超高热流热管理提供国际领先方案。
研究成果“Micrometer-scale composite pin-fin diamond microchannel heat sink for near-10-kilowatt-level chip thermal management”为题发表在《Energy》。
03
图文导读








图8.针翅结构对微通道温度的影响。

图9.工况和鳍片结构对MHS水力性能的影响。

图10.用于数据简化的热阻网络的截面图。

图11.几何形状对热阻的影响。

图12.微通道散热器的COP随翅片结构参数的变化。

图13.热性能系数随微通道翅片几何形状的变化。



图16.不同入口温度下的热性能分析。


来源:https://doi.org/10.1016/j.energy.2025.137392
声明:Flink未来产链整理,转载请联系:18158256081(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