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新引擎:以科创激活产业集群的“乘数效应”

中关村产业研究院 2025-07-04 10:45


新闻前言

近日,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与广东国际侨界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在中山开幕,并在北京西苑饭店设置分会场。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创始合伙人、副院长杨洋受邀出席,分享了《中关村实践思考与中山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启示》建议在中山翠亨新区,让创新要素高效生长并与新产业集群化聚集深度融合,从创新生态构建、未来产业链协同、耐心资本供给、政策机制创新等多维度发力。


01

用好中山翠亨新区核心优势

翠亨新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核心区位,依托深中通道实现半小时直通深圳前海,成为珠江口西岸衔接东岸资源的战略枢纽。坐拥国家一类口岸中山港澳码头,1小时通达湾区5大国际机场,深中跨市公交、航空港强化“同城化”效应。正如广东省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致辞中指出,“深中通道开通以来,累计车流量超3100万车次,是全球最繁忙的交通大动脉之一,也是中山敞开东大门、拥抱世界科技创新浪潮的黄金大道。”翠亨新区承载得住深中通道“大流量”,形成“深圳研发+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分工模式,加速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吸引深圳市企业跨城布局。建设成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

02

强化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夯实集群根基

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建立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中心,聚焦健康医药、新能源与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未来产业前沿领域共性技术突破。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省内高校设立技转院,加快成果转化落地。打造成吸引全国全球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活消费、思想碰撞的理想之地。

设立未来产业学院,建设大湾区人才实训基地。借鉴浙江良渚实验室“双创博士学院”模式,培养兼具科研能力与商业思维的“双栖型”复合人才。强化人才引育留用,实现广深培育人才,中山留用人才,设立一批人才实训基地。推广“双聘制”促进人才流动(如高校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问题。

03

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

加速未来产业聚变

发挥头部企业“链主”作用,引领产业链升级。通过链主企业向上下游“纵向延伸”一体化模式和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横向融合”相结合,进一步强化链主在基础研发、国际标准制定和技术辐射整合的作用,实现产业链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带动中山市产业链迈向全球价值链或大湾区价值链高端。

谋划未来产业先导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海上风电场、低空经济、海上制氢、算力芯片、细胞与基因治疗、具身智能、类脑智能、量子计算等未来产业化潜力领域,利用香山站TOD开发、绿色低碳园区、智慧新城开发等机遇,释放场景驱动与市场验证。

04

着力供给全周期“耐心资本”

与双创主体共成长

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成熟-转型”全链条的金融支持体系。早期由天使基金孵化,成长期提供科创贷款及投贷联动,成熟期护航IPO,转型期则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提供债务优化服务。借鉴南京的“宁科投、宁创融、宁科贷、宁科债、宁创担”政策组合,实现股贷债保协同。设立政府转化基金,破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题,实现拨投联动。致力于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培育更多独角兽与上市企业,最终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生态。

05

创新体制机制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中协作,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示范区。落地好郭书记指示“翠亨新区要在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上走在前、作示范,积极加强和前海等重大平台的协作,在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城市规划等方面率先推动一批合作项目落地。”深化“放管服”改革,翠亨新区通过简政放权破除体制束缚,大力简政放权,让翠亨新区轻装上阵、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加速奔跑。

中关村产业研究院作为专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的高端智库平台,携手翠亨集团,将持续继续跟进中山市未来产业发展、科技园区项目谋划,为园区厘清发展路径,为中山市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中关村创新活力。

      E N D    

编辑 | 么大为

审核 | 杨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