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计划·上海站】他们说“人形量产元年”还没到

高工人形机器人 2025-07-08 15:16

加入高工人形机器人行业群,加微信:13692257554,出示名片,仅限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图片


进入7月,“量产元年”的呼声愈发响亮,人形机器人持续霸占产业热榜。密集的Demo、频繁的融资、政策与资本的轮番下注,似乎都在预示:它的时代来了。


但在这一切热潮背后,我们更想回到现场、走近一线,问几个简单却扎实的问题:


那些真正站在人形机器人研发前线的公司——


◆ 他们怎么看这个风口?

◆ 他们的产品现在做到哪一步了?

◆ 他们觉得“可落地”这件事,到底还有多远?


带着这些问题,「探源计划·具身智能巡回调研」走进第二站——上海。


➤➤➤北京站回顾文章请点击此处查看


本轮调研由高工人形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联合发起。在上海站,我们线下实地走访了青心意创、傅利叶卓益得三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与创始人及核心团队围绕技术路径、产品节奏与产业判断展开深度交流。


三家公司技术路线不同、团队背景各异,却意外地在一个判断上达成共识:


不高估短期,不盲目追热,回归系统工程与产品逻辑,做真正能落地的事。


图片

落地仍远,行业按下慢进键


今年以来,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想象,集中在它能否快速走进工业、服务业乃至家庭,成为替代人力的通用型劳动力工具。


但从上海站的调研情况看,行业距离这一愿景仍有不小差距。三家企业在访谈中均对“短期落地”持谨慎态度——没有任何一家认为,人形机器人在短期内能够实现大规模部署。


总体而言,行业正处于“前落地时代”,目前企业更关注表演、导览与科研教育方向。真正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应用仍在探索阶段,落地为时尚早。


这主要出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大模型发展进入平台期,对具身智能的驱动效力趋缓;另一方面,硬件尚处于试错与演进阶段,行业也缺乏大规模、多样性、高质量的真机数据,软硬不同步成为系统瓶颈。


青心意创3.png
青心意创2.png
青心意创1.png
 企业巡回 · 青心意创 


青心意创作为2023年底成立的新锐公司,直言目前仍在探索一个真正能让人形机器人上量的工业或服务业场景,行业大多处在“验证阶段”,这个阶段至少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他们强调,即便当前已在中等复杂任务中实现了95%以上的成功率,距离工业与家庭等实际场景所需的99.5%以上稳定性,还需继续打磨到极致状态



目前还有大量技术与工程化的工作要做。



在傅利叶,调研团队围绕其人形机器人研发与应用进展进行了深入交流,重点了解了康复机器人在工程交付中的经验积累、人形机器人在导览与科研方向的布局思路,以及在开发者生态等方面的探索。


卓益得的判断更加明确:当前仍是“准备窗口期”。公司聚焦科研教育、高校课程合作与轻体力展示类任务,作为短期内的“过渡性营收抓手”。他们坦言,会阶段性聚焦教育业务以形成现金流,但并不将其视为核心战略,而是将其作为未来服务业与工业场景的能力积累平台:



真正的工业落地窗口期,肯定不是现在。


因此,尽管人形机器人被寄予厚望,但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经验丰富的玩家,目前都不认为工业与服务业是短期内可以真正跑通的场景。站在现实的门槛上,他们的目标也随之转向:既然无法大规模部署,那眼下,究竟该靠什么支撑业务运转?又该如何为未来的真正落地积蓄力量?


傅利叶3.png
 企业巡回 · 傅利叶 
傅利叶1.png
傅利叶2.png

图片

“落地为王”?先活下去再说


调研企业普遍认为,2025年人形机器人尚不具备在工业或商业服务业大规模铺开的条件。与“落地为王”的主流叙事相比,他们展现出更加务实的节奏观:以技术产品的持续迭代为核心,辅以小批量验证项目,以及能够形成现金流的轻量级场景探索,三者并举、循序推进。


尽管有一些企业已有若干机器人部署在商业场景中,但他们仍将此视为过渡阶段,认为目前机器人试点的“验证与积累”的价值高于短期的“落地”。


与多数人形机器人采用的刚性驱动方案不同,卓益得选择了肌腱仿生驱动路线,使本体结构更轻量、更柔顺,具备更强的动态续航与运行安全性。他们认为,这一方案已在多项验证任务中展现出良好的工程效果与产业化潜力,是“轻量化 + 低功耗”方向的关键探索之一。


同时,卓益得强调:“要有现实营收,也要能服务产品验证。”基于此,公司聚焦于三类明确可执行的方向:


● 科研教学项目: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实验平台,提供标准化人形机器人本体; 

● 导览演示:参与政务、企业场景中的展示交流,用以提升技术认知与品牌影响; 

● 数据采集与任务验证:承接轻体力任务场景的数据采集与交互任务,为后续工业级产品形态提供训练与评估素材。


卓益得团队强调,当前的教育业务是支撑现金流的关键抓手,但并非企业的长期战略重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项目积累交付经验,完善标准产品形态,搭建初步供应链合作网络,最终服务于未来面向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拓展。


卓益得3.png
卓益得2.png
卓益得1.png
 企业巡回 · 卓益得 


青心意创的节奏则更显克制。他们强调“小步快走、逐层验证”的产品策略,拒绝为短期曝光而追赶热点。团队目前聚焦于“中等复杂度场景”下的关键能力验证,尤其包括基础能力的预训练、小模型训练与小脑算法架构等方向。在项目合作中,他们明确强调任务要可控、数据可闭环,避免产品在无法稳定运行的场景中“提前交卷”。


此外,青心意创也已经在针对高校、科研院所等A端市场进行商业化探索,希望在验证技术与产品能力的同时,激活自身的造血能力。


可以看出,截至 2025 年中,科研教育、导览展示与表演娱乐这三类交付难度低、场景可控、需求相对清晰的方向,依然是人形机器人最主要的营收来源。某种程度上,这与十年前的早期落地路径并无本质区别。


今天的企业更清醒地选择了现实主义的路径:以低风险场景为跳板,在真实环境中迭代算法与本体,积累数据、优化能力,为最终的规模化部署夯实基础。


而这也揭示了行业当下的核心工作目标:如何在无法全面落地的现实中,加速迭代技术的同时,自主造血,活到人形机器人爆发的那一天。


图片

下一站,继续寻找“真实样本”


一件行业都心知肚明,但很少人会公开承认的事情是:具身智能不是一条两、三年就能跑完的赛道。


如果说北京站我们看到的是“场景打磨中的泛化探索”,那么上海站带给我们的是“热潮之下的生之道”


这正是探源计划要寻找的行业面貌:不是概念先行,也不是谁跑得最热,而是谁跑得最远。


下一站,我们将继续前往苏,深入具身智能的另一处关键聚集地,带着同样的问题——谁有能力跑出闭环?谁有机会率先落地?


我们会走得更远,也希望你和我们一起,看到更真实的具身智能产业。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国产人形供应链厂商亮相!
“果链”巨头,进军具身机器人!
「自动驾驶」跨界者造“人”,急不来
【探源计划·北京站】我们和北京的具身智能企业聊了聊
6月人形融资|产业协同持续深化,陪伴教育赛道成资本新欢
从零部件到本体: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标准困局与破局路径
图片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