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9日,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主办的“低空气象产业发展与低空场景创新应用论坛”在2025空天信息大会期间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气象护航安全,场景激活产业”为主题,聚焦低空气象监测预警技术、低空经济场景创新应用及产业生态构建,吸引了来自气象、航空、应急管理、科研院所及企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参会。 强化气象保障,筑牢低空安全防线 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论坛上,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指出,低空飞行活动受气象条件影响显著,风切变、低能见度、强对流天气等均可能威胁飞行安全。为此,我国正加快构建“空天地一体化”低空气象监测网络,推动精细化预报技术研发,为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UAM)、应急救援等场景提供精准气象支撑。 国家低空经济创新中心代表分享了智能气象感知与风险预警系统的最新进展,该系统通过融合卫星、雷达、无人机及地面观测数据,可实现低空0-1000米气象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准确率提升40%以上。 场景驱动创新,赋能低空经济新业态 在低空场景应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气象+产业”展开深入探讨: 无人机物流:顺丰、京东等企业展示了基于气象大数据的无人机路径优化系统,有效规避恶劣天气,提升配送效率; 城市空中交通:亿航智能、峰飞航空等eVTOL企业提出,需建立低空气象适航标准,保障载人飞行安全; 应急救灾:中国消防救援学院联合气象部门开发的“低空应急气象走廊”技术,可在灾害发生后快速开辟无人机救援通道。 政企协同,共建低空气象产业生态 论坛期间,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发布了《低空气象服务发展白皮书(2025)》,提出构建覆盖监测、预报、保险、认证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此外,深圳市气象局、航天宏图等6家单位发起成立“低空气象产业联盟”,将联合攻关低空气象关键技术,推动标准制定与场景落地。 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在总结中强调,低空气象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隐形翅膀”,需加强跨领域协作,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破解行业痛点。 本次论坛为低空气象技术与产业应用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正从“基础建设”向“安全运营与场景深耕”阶段加速迈进。 搜集、整理、编辑:刘清漪,责任编辑:张璐商务推广、资讯发布、人物访谈、产品展示,请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