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AI 科技成果鉴定

近日,由北京工业大学马楠教授主持研发,北京工业大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主线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南京邮电大学、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联合大学共同完成的“面向多场景的移动机器人智能交互技术与产业应用”通过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鉴定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某研究所樊邦奎教授担任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赵春江研究员担任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张勇东教授、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王建强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吕科教授、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立华教授、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殷绪成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吴淮宁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徐迈教授担任专家委员。鉴定会议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陈雯柏教授主持。

科技成果鉴定会现场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的研制报告、技术报告、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观看了成果演示,审阅了测试报告和资料审查报告等材料,经质询与讨论后形成了鉴定意见。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成果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国内外首创,对移动机器人领域技术有推动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意本项成果通过鉴定。

项目负责人北京工业大学马楠教授现场汇报
项目组面向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信息感知、视觉理解、人机交互和协同作业的核心共性技术,十几年来围绕以无人车和服务机器人等为代表的移动机器人与人、人与机器的主动感知和交互认知需求,在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工业与信息化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创新专项、科技冬奥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开展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创新,攻克了多源异构数据的高效编码与一致性表示、高可靠自适应的环境语义理解与识别、人-机-环境的智能多任务协同与交互认知等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移动机器人行为的可解释性与可信任性,先后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应用落地,实现移动状态厘米级感知定位和多场景下人与机器、机器之间交互协同,增强了机器人行为的可解释与可信任,促进了人机融合。

研发以无人车、服务机器为代表的移动机器人系列智能感知与交互系统
项目组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共计获15项冠军,牵头编制了1项国际标准和1项国家标准,研发了面向无人巴士、无人卡车、无人拖拉机、服务机器人等10余类智能交互系统部署在北汽福田图雅诺电动汽车、欧马可轻卡电动汽车、东风Sharing-VAN、中通公交车、中国重汽豪沃TX/T5G、中科原动力智能农机、云迹智能机器人等无人车和服务机器人。项目成果在北京房山区、天津港、徐工港、重庆仙桃数据谷、武汉工业园区和全国各大酒店得到推广应用并成功服务于2022年冬奥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有关科技成果鉴定
CAAI 科技成果评价(鉴定)可作为项目验收、科技奖励申报、科技成果登记、新产品税收优惠、科技计划立项、生产许可证审批、技术转让、科技成果宣传推广、资产评估和知识产权等的依据。欢迎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积极申请科技成果评价。

联 系 人:
010-82686687 陈老师、刘老师
010-82686684 李老师
联系邮箱:jiangli@caai.cn
网址:https://caa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