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能推动本土稀土供应链建设吗?

科工力量 2025-07-14 19:30
IMG_8691.JPG

► 文 观察者网心智观察所 


在加州莫哈韦沙漠的边缘,百吨重的矿卡从400英尺深的Mountain Pass矿坑中轰鸣而出,装载着锈红色的稀土矿石,扬起滚滚尘土。这片美国唯一的稀土矿山,曾是全球稀土供应的霸主,如今在MP Materials的运营下,试图重振美国稀土产业的雄风。

image.gif 

中国已经控制全球主要的稀土开采、加工和磁体生产,美国的“雄心壮志”更像是一场逆风而行的长跑。

2025年,政策支持、资本热潮和技术突破,仿佛让美国稀土复兴看到了一些希望。我们不禁要关心一下,美国真的能打破中国的稀土垄断,建成自给自足的供应链吗?


美国稀土复兴政策与资本的强心针

2025年7月,MP Materials与美国国防部签下了一份重磅协议:4亿美元优先股投资、10亿美元贷款承诺,以及10年钕镨(NdPr)氧化物最低价保障(110美元/公斤)。

这笔交易让MP Materials的股价在盘前一度暴涨48%,市值飙升,显示市场对美国稀土产业的乐观情绪。

美国致力于复兴稀土产业的努力早已开始。2023年《稀土磁体制造生产税收抵免法案》为美国产磁体提供每公斤20美元的税收抵免,若90%的零部件来自美国供应商,抵免额可升至30美元,计划到2035年逐步取消。这项法案由共和党众议员Guy Reschenthaler和民主党众议员Eric Swalwell共同提出,体现了罕见的跨党派共识。

法案的目标明确:激励美国企业从矿山到磁体,打造完整的稀土供应链。

Mountain Pass矿区是这场复兴的核心。

2024年,这座西半球最大的稀土矿山生产了45,455吨稀土氧化物精矿和1,294吨钕镨氧化物,占全球供量的15%。

MP Materials自2017年接手矿山后,耗费数年让其重新盈利。2025年初,其位于德州Fort Worth的磁体工厂开始生产钕铁硼(NdFeB)磁体,标志着美国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稀土磁体的本土化生产。

MP Materials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唯一的“垂直整合”稀土磁体生产商,涵盖从开采到精炼再到磁体制造的全链条。2021年,公司与通用汽车达成长期供货协议,为其电动车提供合金和磁体;美国国防部则提供了数千万美元资金,支持MP Materials建设重稀土元素加工设施。这些协议和资金为美国稀土产业的复兴注入了强心剂。

资本市场的热情同样不可忽视。MP Materials自2020年上市以来,市值翻倍,2022年第三季度收入达到1.244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

另一家企业USA Rare Earth专注于小批量高附加值磁体生产,其Round Top矿区预计2026年前投产。公司还受益于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国防生产法》资金和税收抵免。受 MP Materials 协议的行业热潮影响,USA Rare Earth 股价上涨超 13%。

而总部位于科罗拉多州的矿业公司Energy Fuels则凭借其在铀和稀土领域的双重布局,市值达到14.7亿美元,股价在MP Materials协议公布后上涨超15%。

这些企业的崛起,离不开美国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加持。

然而,稀土供应链的建设远不止挖矿那么简单,真正的挑战在后两步——精炼和磁体制造。


技术与成本的硬仗

稀土供应链的复杂性在于其三大环节:开采、精炼和磁体制造。

开采只是第一步,精炼和磁体制造才是技术与成本的真正考验。中国在这两个环节的统治力,是令人望而生畏的。

据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数据,中国控制着全球91%的稀土精炼、87%的氧化物分离和94%的磁体生产。

MP Materials的Mountain Pass矿区虽能生产15%的全球稀土精矿,但其精矿仍需运往中国加工,因为美国缺乏足够的技术和设施。

《纽约时报》的报道也承认,中国拥有39所大学培养稀土专业人才,炼厂的溶剂提取技术领先全球一代,而美国连一门常设课程都少见。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稀土企业Neo Performance Materials的CEO Rahim Suleman坦言,生产超纯镝(dysprosium)的100步化学工艺,Neo在中国的炼厂花了七年才掌握,而美国企业几乎从零开始。

重稀土元素如镝和铽是供应链的“卡脖子”环节。这两种元素在军工和高温磁体中不可或缺,全球100%由中国和缅甸供应。

Mountain Pass的矿石中镝含量极低,MP Materials计划投资数亿美元升级精炼设备,试图从中提取重稀土。

稀土矿石成分千差万别,每个矿区都需要定制化设备,成本动辄数千万美元。Energy Fuels的White Mesa工厂虽在2025年4月宣布可生产六种受中国出口管制的稀土元素,但其规模和产量仍远无法与MP Materials匹敌。USA Rare Earth的Round Top项目更处于早期阶段,2026年前的投产目标充满不确定性。

成本劣势是另一大痛点。美国稀土企业的运营成本比中国高得多,特别是要面临严格的环保标准和高昂的劳动力成本。Mountain Pass是全球稀土行业中唯一实现水循环利用和干式尾矿处理的公司,减少了传统湿法工艺的污染,但这也推高了运营成本。

稀土加工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如钍和铀,澳大利亚的Lynas Rare Earths就因马来西亚的环保限制,被迫将部分加工环节迁回澳洲。美国企业同样面临类似压力,Energy Fuels的White Mesa工厂就因潜在的环保争议备受关注。


胜算几何?美国还在马拉松赛跑的起点

全球稀土需求的激增,对美国来说是机遇,也是压力。据预测,稀土氧化物需求将从2022年的17.13万吨增至2030年的23.87万吨,电动车、风电和机器人行业的爆发是主要推手。稀土元素如钕、镝和铽是电动车电机、风力涡轮机和机器人磁体的核心,需求预计到2040年将增长七倍。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的领先地位显著推高了稀土需求,特别是在钕、镝等关键元素方面。根据中国稀土学会2024年报告,中国稀土消费量已超过全球总量的60%,而国内产量(2024年约24万吨,占全球70%)已难以完全满足内需,部分高附加值稀土产品(如高性能磁体)需依赖进口加工后的中间产品。

中国稀土正从出口导向转为满足内需优先,政府近年来将稀土视为“战略资源”,通过出口管制和产业优化减少资源外流。

这为美国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但也意味着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突破和规模化生产。

美国的政策支持力度可谓空前。除了前面所说的《稀土磁铁制造生产税收抵免法案》为美国生产的稀土磁铁提供每公斤20至30美元的税收抵免,还有《国防生产法》为稀土项目提供了数亿美元资金。企业间的协作也在加速,MP Materials与日本住友商事的购销协议,以及与通用汽车的供货合同,显示美国正在构建全球化的稀土联盟。USA Rare Earth的首席执行官Pini Althaus强调稀土问题“不是贸易战,而是供需问题。”他呼吁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合作,构建多元化的全球供应链。

然而,稀土供应链的每一步都需要数十亿美元的投入和数年的技术积累。虽然有需求增长的预期,但全球稀土市场目前还是面临供应过剩风险,企业盈利能力承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成本优势,美国企业难以匹敌。

通过价格战,中国早已打败了全球竞争对手,美国不可能避开与中国的竞争,又同时推动本土稀土供应链建设。Mountain Pass也在2002年因毒废料泄漏关闭,直到2017年才重生。即便如此,MP Materials仍有7.7%的股份由中国公司盛和资源持有,精矿仍需运往中国加工。

站在2025年的节点上,美国稀土供应链的建设就像一场马拉松的起点,美国还没看到中国的背影,更没看赶上来的迹象。MP Materials的Mountain Pass、Energy Fuels的White Mesa和USA Rare Earth的Round Top各有突破,但距离挑战中国还差得远。

Mountain Pass的巨型矿卡仍在日夜运转,但要让美国稀土产业真正“开花结果”,需要的不仅是资本和意志。正如MP Materials的 CEO James Litinsky所说:“这不能一蹴而就”,美国能跑赢这场比赛吗?答案还在莫哈韦沙漠的尘土中飘扬。


来源|心智观察所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供应链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