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洞悉了教育的本质:教育需要摒弃短视功利,以百年视野规划人才战略。
中国正处于国家第二个百年规划之中,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将教育写进党的报告(二十大),且两次提到家庭教育,一次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一次强调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无论是谁,都深刻感受到了,时代真的不同了,我们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顺利接壤未来?

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多所知名学校校长李希贵近期发表了非常精彩的演讲——《和孩子一起成长》,李校长是中国当代教育改革领军人物,教育创新先锋者,倡导过很多创新教改模式,如北京市十一中学的“选课走班”模式(详情点击链接回看)
图源:成都教育发布

李希贵

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
兼任新学校研究会会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专家联谊会副理事长
他在演讲中的诸多观点引人深思,教育最大的误区是父母的不退场,父母长期以“保姆”或“管理者”身份介入孩子的生活。


图源:成都教育发布
而大多数的教育悲剧也都一样,首先是孩子拿你没办法,最后是你拿孩子没办法。小的时候,他的真实诉求你忽略,孩子拿你没办法;后来他长大了,你们之间没有深度链接,你就拿孩子没办法了。
李校长在演讲中提出,作为父母,不能被固定在同一个角色上,毕竟孩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他们的不同成长阶段,家长要不断认领新的角色。
好的家长,一生要演好“7个角色”,从孩子出生到成年,为孩子提供资源、搭建平台。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这“7个角色”也完全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需求,以下为脑科学与教育学的双重依据。

父母的“7”个角色
0-1岁婴儿期
父母做孩子的“保姆”是合理的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成年后还在做保姆,什么都想管、什么都想控制,只会遭到孩子的巨大反弹。
1-3岁进入幼儿期,父母要成为他的“玩伴”,这个时期的孩子和同龄人玩耍时,往往欠缺边界意识,容易发生冲突,导致不欢而散,如能有成年人参与,其玩耍的质量和效率都会得到提高。家长陪孩子还可以在输赢上可以让步和调节,控制节奏让他们体会输赢,也能初步建立规则意识。

脑科学依据:婴幼儿时期岁大脑神经突触快速形成时期,但需通过感官刺激和规则引导建立基础认知。婴儿通过照料者的及时回应建立安全依恋,缺乏回应会导致压力系统过度激活,与幼儿共同游戏可促进边缘系统与前额叶的发育。

3-6岁 学龄前期
父母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
这个时期是孩子天赋和潜能被挖掘的敏感期。父母可以像导游一样,给孩子安排一个个的“站点”,广泛接触不同的领域,尝试尽可能丰富的活动和课程等,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

但是不要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决定兴趣课程,李校长说“我见过太多的琴童,考了一个很高的级别,却再也不想碰钢琴,也不听音乐,在成年后对付出了很多的父母满腹怨恨。”

脑科学依据:学龄前期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初步发育时期,需通过探索和试错培养儿童自主性,“导游”角色的意义是引导兴趣而非强制学习。

4-6岁大脑开启首次大规模突触修剪,使用率低的神经连接被淘汰。多样化体验可使保留的突触密度提高28%。
6-12岁
在孩子的学龄期,做“服务型政府”
这个时期的父母角色是负责提供资源,贴心服务。学龄期的孩子生活的半径、活动的半径、认知的半径都在不断扩大,但仍然缺乏资源调配的意识和能力,父母需从“控制者”转向“资源提供者”,帮助他们发展更多自主性。

脑科学依据:若父母长期以“保姆”或“专制者”身份介入,可能抑制儿童前额叶皮层的自主决策功能发育,导致依赖性增强。

12-18岁
在孩子的青春期,当好“总经理助理”
青春期是剧烈燃烧的化学反应,一个鲜明特点是“他和谁最熟悉,就瞧不上谁”。于是,父母很有可能成为他最瞧不上的人。无论你在外边职务多高、学问多大,很可能家里都没有你的位置。
如果我们还是当他们没长大,以玩伴、导游自居,随意侵入他们的自地盘,就会引起剧烈的“斗争”。我们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不太靠谱的”总经理。可能他素质不是很高,有点霸道,和他硬碰硬的话会适得其反的,沟通时不妨遵循以下原则:

脑科学依据:青春期的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发育失衡,由杏仁核主导的情绪反应比前额叶调控功能发育快3-4年,导致青少年情绪波动比其他时期剧烈。加上对奖励的敏感性提升200%,使青少年更追求同伴认同而非父母认可。

18-25岁
在孩子的成人期,做好“银行柜员”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上了大学只知道打电话要钱,李校长说:“这就对了,如果在成年后还不能独立思考,还要事事询问父母的主意,那这个年轻人可能就废了。”

随着孩子成年,家长要做的是腾退出空间,让子女去发展自己的生活、情感和家庭。如果孩子对父母依赖过重,结了婚还动不动往娘家跑,其实是对自己的婚姻幸福是不利的。

脑科学依据:25岁前额叶发育趋于稳定,这时候具备相对成熟的做决策、计划等高级思维能力,但突触可塑性仍保持较高水平,父母的过度干预会抑制腹内侧前额叶的决策功能的开发。

25岁以上
在孩子的成年期,做最好的“亲戚”
成家立业了你就是孩子的亲戚了。孩子一旦结婚,你们就是两家人了,是亲戚关系。定期有所来往,但不要干预内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容易影响孩子的人生幸福。
这漫长一路的七个角色,才是教育的真谛。李希贵校长带来的不只是教育课,也是人生的课程。

不退场=过度干预
对神经发育有哪些负面影响?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孩子在3岁就有独立房间了。像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些国家更早,一生下来或半年内就会有一个独立房间。他们从小就会意识到这个空间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责任,这个房间内的所有事情都是他自己的事。而中国孩子鲜少有这样的机会发展相关的独立能力。
我在之前一篇文中分析,中国的父母最容易成为“冤大头”,明明什么都做了,与什么都没做的父母收获的是一样的,恰恰不是管少了,而是舍不得退场,舍不得从“保姆”退到“亲戚”。
从脑科学角度看,不够独立是怎么造成的呢?
1. 抑制神经可塑性
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在儿童期最强,但需通过多样化刺激(如探索、试错、社交互动)激活。若父母过度包办或限制,可能导致未使用的突触被修剪,影响认知灵活性和创造力。
2. 前额叶皮层发育受阻
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情绪调节和执行功能,其成熟需通过自主实践逐步完善。长期依赖父母指令会减少儿童自我调节的机会,导致青春期后情绪失控风险增加。
3. 防御式大脑的形成
脑科学表明,过度控制的环境易触发大脑边缘系统的防御机制,表现为焦虑、刻板行为,而开放式大脑则更利于自驱力与复原力的培养。
4.生物本能与社会需求的冲突
儿童青春期追求冒险的本能(如多巴胺敏感期)是进化遗留的生存优势,但父母若过度限制,可能压抑其探索欲,导致心理代偿行为(如网络沉迷)。




李校长深谙儿童心理,演讲中这样一段话引发了很多听众的内心共振,仿佛也看得了童年的自己:“孩子盼着妈妈回家,但是回来了却是董事长;孩子盼着爸爸陪一陪,但是陪你的却是处长局长。”
我们带着这样一种角色回到家里,没有成为帮助孩子的人。孩子长期这样下去,就会失望、会拒绝、会封闭,就和你丧失了希望。
我们并不知道在孩子的视角,他们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是一味以我们大人的视角在衡量。他们需要的不是过多的指责,需要的是帮助,我们也不应该优秀了才表扬,而是应该表扬了才优秀。
往期好文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前沿
科技
成长
动力
知识
体系
学习力发展、PBL项目式学习等创新项目
认知
体系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