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航空器即将起飞!未来三年服务设计定胜负

低空产业圈 2025-07-17 07:00

城市天际线不再静止,低空天路悄然铺就,万亿市场只待服务设计落笔成章。

深圳宝安欢乐港湾,一架白色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轻盈升空,两名游客透过全景舷窗俯瞰蜿蜒海岸线。2023年底启用的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客运中心,标志着中国城市空中交通(UAM)正式迈入商业化前夜。

01 天幕破晓,UAM从科幻驶入商业准车道

2023年是中国低空经济的里程碑之年。12月26日,深圳宝安区正式启用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客运中心,4600平方米的示范中心配备专用垂直起降机场、指挥调度中心和乘客候机区。更关键的是,亿航智能的EH216-S在这一年斩获全球首张无人驾驶eVTOL型号合格证,适航三证的突破为商业化扫清最大障碍。

政策东风同步劲吹。2024年11月,中央空管委宣布将在合肥、杭州、深圳等6个城市启动UAM试点,授权地方政府管理600米以下空域。地方政府闻风而动,深圳宝安区率先推出10条扶持措施,最高补贴达3000万元。

市场前景令人瞩目。据中信证券研究,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而赛迪四川预测更为聚焦——到2030年,中国UAM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全球竞赛早已打响:

韩国公布 2025年UAM商用路线图,仁川机场至首尔票价初定93美元

日本计划在大阪世博会部署低空载人飞行器

亿航智能在西班牙建立欧洲首个eVTOL运行中心

技术突破与政策松绑的双轮驱动下,UAM产业正从实验室急速驶向商业跑道。真正的较量,将在服务设计领域展开。

02 服务设计,UAM商业化的隐形翅膀

当航空器适航证陆续颁发,行业面临残酷现实:技术可实现不等于商业可持续。韩国交通部官员坦言,初期飞行出租车必须配置飞行员,“这不仅是安全考量,更是公众接受度的关键。”

服务设计的价值在此凸显。它决定着消费者是否愿意走进座舱、政府是否持续开放空域、资本是否长期投入。纵观全球先行者,服务设计需跨越三重门坎:

安全信任关:93%的公众对无人驾驶航空心存疑虑(2024低空经济消费者调研)

体验优化关:从预订到落地的全流程需如地面网约车般顺滑

成本控制关:韩国经验显示,单程票价需从初期93美元降至20美元才能普及

深圳鹏城之翼公司的战略折射出破局之道——首批采购100架EH216-S航空器,重点布局景区观光航线。选择文旅场景作为商业化首站,既能控制风险范围,又能培育公众认知。

03 关键布局,四维构建服务设计护城河

安全:信任地基的钢筋水泥

2024年4月,韩国“K-UAM One Team”联盟完成全球首次UAM全流程安全实证。在30次严苛测试中,模拟了十种紧急场景,包括电磁干扰、突发避障、恶劣天气。安全验证成为UAM商用的必经之路。

中国企业的适航认证同样包含系统冗余设计:亿航EH216-S采用16旋翼分布式动力,即使4个旋翼同时失效仍可安全降落。但技术安全仅是底座,服务设计需延伸至:

乘客安全认知培训(如VR应急演练)

实时风险监测中心(深圳指挥调度平台模式)

空地联动救援体系

场景:需求挖掘的金钥匙

UAM应用需遵循 “短期-中期-长期”三阶渗透逻辑:

文旅先导:苏州阳澄湖、大理洱海的低空观光项目已常态化运营,单次飞行体验定价300-800元

通勤破局:广州规划机场快线,深圳测试跨海湾通勤(宝安-前海5分钟直达)

物流攻坚:美团在宝安区开通无人机配送航线,7分钟完成3公里送餐

场景选择需与城市基因结合。旅游资源丰富的三亚可打造“海岛跃迁”网络,而工业聚集的苏州可布局精密仪器空中物流专线。

基建:体验流畅的隐形轨道

深圳欢乐港湾示范中心的4600平方米空间,垂直起降点、候机区、调度中心布局精密。UAM基建不仅是硬件堆砌,更是服务触点网络:

物理层:垂直起降场(Vertiport)需融入城市建筑群。韩国专利的“垂直港口”照明系统已在测试中

数字层:低空智能网联系统需实现“三级跳”:从隔离运行→有限开放→高密度运营

空域层:深圳试点经验显示,300米以下空域可利用既有5G基站组网,大幅降低基建成本

体验:用户黏性的发酵剂

从预定到降落的全旅程设计决定复购率:

一键召唤:借鉴滴滴模式,App内实时显示航空器位置与预计到达时间

无感登机:人脸识别+自动称重系统,苏州项目实现90秒登机

动态定价:韩国计划2035年将仁川航线票价降至20美元,深圳探索通勤月票模式

04 决胜三年,服务设计的卡位之战

2024-2027年将是UAM服务设计的黄金窗口期。赛迪四川的预警值得警醒:2026-2030年企业将密集获取适航认证,若错过该阶段将被永久拉开差距。

地方政府布局需紧扣 “四个基于”:

基于特色:工业强市主攻物流,旅游名城聚焦低空观光

基于技术:倾转旋翼构型将成为主流(2030年占比超50%)

基于融合:“低空+文旅”“低空+应急”创造复合价值

基于协同:粤港澳大湾区正构建跨城低空走廊网

企业更需跨越 “两大死亡谷”:从工程化到商业化(原型机→适航认证),从商业化到产业化(单点运营→规模盈利)。

城市的天际线正在解构重组,那些曾经科幻电影中的垂直起降器,正变成我们日常通勤、旅游观光、物流配送的新工具。

服务设计的画笔,正在为城市天空绘制新的运行规则与体验蓝图。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精选推荐

掘金千亿蓝海:低空经济三大盈利模式全解析
低空经济创富指南:普通人抢占万亿风口的实战策略
低空经济产业公司发展规划与组织架构体系方案
低空经济产业链全拆解:千亿市场如何从“图纸”飞入现实?
深度解读低空经济:万亿级新蓝海,如何重构城市天空与产业未来?
百万人才缺口下的机遇:低空经济公司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低空经济:国家为何全力布局这一战略新赛道?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航空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