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调查30位AI顶尖玩家:2025年,万物皆可Cursor的模式将复制到所有领域,未来十年最大的机会在这里

智能情报所 2025-07-17 16:40

来自研究员、开发者与风投的 AI 前沿趋势洞察

DAVID SONG

2025 年 7 月 17 日


在人工智能的世界,时间流逝的速度仿佛被加快了十倍。

每天,新的技术突破、模型和产品层出不穷,让人很容易迷失在这片信息的洪流之中。

我时常回归本源,思考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人们真正在使用的 AI 产品是什么?以及,要洞察未来,哪些趋势才至关重要?

为了找到答案,我延续年度传统,调查了 30 多位身处技术最前沿的朋友:AI 开发者、研究员、投资者和早期采用者。

这份问卷涵盖了从日常 AI 使用,到投资标的,再到对初创公司的具体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以下是我从问卷回复中提炼出的核心洞见。

一、 初创公司正在赢得整个赛道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几乎人人都在用 ChatGPT。

高达 90% 的受访者使用 OpenAI 的产品。尽管 Anthropic 和 Google 的新模型可能更强大,但人们的大部分 AI 价值获取依然源自 ChatGPT。

无论是写作、深度研究、头脑风暴,还是搜索和学习,ChatGPT 都是他们的日常主力。

同时,31% 的人也订阅了 Claude,15% 的人还为 Granola 付费。

此外,市场还呈现出一条长尾效应:许多人会使用高度专业化的 AI 工具来处理特定任务,如 Excel 处理、图像生成等。

这似乎表明,打造一款杀手级产品需要时间沉淀,并且通常从代码这类刚需场景开始。

在开发者工具领域,Cursor 也展现出类似的统治力,66% 的受访者在使用并为其付费。

相较之下,其他编码工具如 Windsurf、Claude Code 和 GitHub Copilot 的用户寥寥。

OpenAI 和 Cursor 凭借其先发优势,在用户分发上占尽先机。只要替代品没有实现十倍的体验飞跃,用户就缺少切换或向朋友推荐的动力。

然而,近来市场格局也在变化,像 Cursor 这样的先行者正面临真正的挑战。

一些竞品的体验跨越了好上十倍的门槛。例如 Lovable、Bolt 和 Replit,它们专注于为非技术用户打造编码工具,以此抢占 Cursor 的市场。

而 Claude Code 则致力于成为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的首选AI代理。在我的人脉圈里,已有人盛赞其体验比 Cursor 好上十倍(这是在调查结束后听到的反馈)。

那么,ChatGPT 在未来几年会面临同样的竞争格局吗?它能否通过集成更多功能,来对抗像 Granola 这样的垂直领域挑战者?

二、 AI 支出显著增加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 AI 上的投入都在变多。

受访者平均每月在 AI 工具上花费 90 美元,中位数则为 50 美元。

这背后的原因非常有趣:

  • 产品增销策略:我们钟爱的 AI 产品推出了更昂贵的订阅套餐(例如 OpenAI 为深度研究功能推出的 200 美元月费计划),以及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

  • 运行成本提升:AI 应用的运行成本正在增加。代理式工作流消耗了更多令牌,模型在生成推理过程时也需要消耗大量令牌。

  • 推理优化的需求:因此,我们将在模型和基础设施层面看到更多推理优化技术。不过,市场上可能仍会保持多种价格层级,让 AI 维持相对的普惠性。

  • 高价值用户的价格不敏感:部分用户对价格不敏感,愿意为高效用付费数千美元。尤其对软件工程师而言,编码带来的投资回报率极高,只要性能卓越,他们乐于支付更高费用。

我们很可能很快就会看到月费高达 2000 美元的 AI 代理套餐(目前最贵的约为 200 美元)。

企业服务平台 Ramp 的报告也证实,其平台上的企业客户 AI 支出同样在增加。

这清晰地表明,无论是在客户服务、内容创作还是软件开发领域,AI 公司已经找到了初步的产品市场契合度

三、 2025:万物皆可 Cursor 的一年

ChatGPT 和 Cursor 已在编码、研究和写作等场景证明了自己。

现在,人们渴望 AI 助手能融入生活的更多方面,赋能其他服务与工作流。

人们期待 AI 能在这些领域大放异彩:游戏开发、教育、移动端开发、税务软件、日记、个性化健康、语音助手、邮件处理、幻灯片制作,以及更多实用的代理和多模态应用

人工智能,是未来十年最值得投身其中的巨大浪潮。

真正的驾浪者,是那些为 AI 模型构建互补性环境和工具的人。他们可以轻松地接入未来更强的模型,并将其落地到特定领域或工作流中。

反之,那些试图围绕提示词工程模型微调和复杂的控制系统来构建护城河的人,则最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以上便是我从这次调查中获得的三点核心启发。

未来值得追踪的趋势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和其他人都对以下这些趋势和问题充满期待:

  • AI 分拆实验室的动向:人们对那些从大公司独立出来的 AI 实验室充满好奇,期待看到它们的研究人才将创造出怎样的成就,例如 Thinking Machines Lab、SSI 等。

  • 强化学习的规模化:强化学习领域会出现杀手级产品吗?还是会一直停留在企业咨询服务?

  • 下一波明星 AI 公司:第一波浪潮中的 Cursor、Lovable、Midjourney、Decagon 等已是共识。而人们期待的下一波,则包括像 DayDream dental(AI 原生牙科计费)这样的原生应用,以及 Forge/Penrose 这类为企业自动化重复流程的初创公司。

  • 本地模型的普及:本地模型何时才能真正进入主流?苹果已开始将其整合进开发者库。谁来训练这些模型?谁又将打造出杀手级的应用或设备?目前来看,这似乎是巨头(谷歌、Meta、苹果)间的战争,尚未有初创公司的身影。

  • AI 聚合与部署公司的扩张:那些 AI 聚合或部署平台将如何持续扩展?它们将在哪些垂直领域或市场取得胜利?

  • 硬核科技 AI 的成果:那些为机器人、药物研发等领域构建模型的硬核科技 AI 公司,何时才能真正实现规模化并交付有意义的成果?

  • 下一款杀手级 AI 应用:自上次调查以来,最热门的 AI 应用几乎没有变化。下一个引爆市场的 AI 产品,会是什么?

今年有太多值得期待,也有太多值得创造。

我由衷感谢 30 多位朋友付出的宝贵时间与深刻思考。整理和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我乐在其中。

(本次调查完成于 2025 年 6 月底)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Copyright © 2025 成都科技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