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时刻之后:洞察人工智能的普及浪潮
人工智能(AI)正以何种速度渗透经济?
作者:ARDEN BERG 与 ANSON HO
2025年7月18日
2023年2月,ChatGPT创造了历史,成为有史以来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级应用,一举登上全球媒体头条。
它仅用两个月便吸引了1亿用户,比Instagram和Netflix快了整整几年,堪称技术快速普及的典范。
两年光阴荏苒,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已两度摘得诺贝尔奖桂冠。
主流AI公司的年化总收入增长了超过十倍,迈入数十亿美元的宏大体量。在AI的世界里,两年足以改变一切。
面对如此巨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AI普及的现实证据。AI在经济中普及的速度究竟有多快?在美国,有多少人正在使用AI,他们又在如何使用?
AI的普及,超越历史所有技术
技术的演进:普及周期持续缩短
要理解AI的普及速度,我们可以先回顾其他技术的历史数据作为参照。
Nicholas Felton与Karl Hartig为此制作了一张图表,清晰展示了从电力到互联网等一系列技术的普及曲线。

这张图表记录了不同技术在美国家庭中的普及率演变。图中大多数为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消费电子产品。来源:Andrew Gelman
这张图表揭示了两个核心洞见。
其一,许多颠覆性技术都需要数十年才能覆盖大部分人口。例如,电力普及率从0%到70%耗时约四十年,而电话则花费了近六十年。
其二,一个更重要的趋势是,技术的普及时间正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缩短。
我们可以通过图表数据,计算出不同普及阶段所需的时间,从而得到下面这张拟合图。¹

此图展示了技术(如电力、微波炉)在不同普及水平下的拟合与外推时间。我们发现,达到更高普及率所需的时间,其缩短速度也更快。
我们能看到一个非常一致的趋势:新技术的普及周期越来越短。
那些最终能达到70%普及率的技术,其普及速度远超以往。例如,模型的最佳拟合线显示,达到70%美国家庭普及率所需的时间,已从1900年的约40年,缩短至2000年的约17年。
这种加速普及的背后,离不开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如计算机网络的铺设和交通系统的完善。
无论原因为何,简单外推这一趋势,都预示着AI的普及速度将远超历史上的大多数技术。
AI的崛起:超越历史趋势的惊人速度
那么,ChatGPT的表现与历史趋势的推断相比如何?
如果我们将历史趋势外推至2022年(ChatGPT发布之年),模型预测一项技术达到大众普及的中位时间约为10年。²
这个速度已然很快,但ChatGPT的实际数据,比这个预测要快得多。
具体而言,在发布后不到两年,ChatGPT的周活跃用户就已覆盖10%的美国人口,再过6个月,这一比例便攀升至30%。³
若考察日活跃用户,数据同样惊人。截至3月,已有7.4%的美国人口每天都在使用ChatGPT。⁴
再考虑到此后的用户增长,以及各大AI实验室的用户总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按日活计算,AI的普及率也已突破10%。⁵
尽管个人普及率与家庭普及率的对比不完全对等,但其展现的核心趋势是明确且有力的。

与Instagram和Spotify等众多广受欢迎的产品相比,ChatGPT的普及速度一骑绝尘。来源:AI Impacts。
当然,有人会质疑,我们参考的数据主要来自消费电子产品,这是否是思考ChatGPT的最佳参照系。
但即便与最新的互联网产品相比,AI在经济中的渗透速度依然快得不可思议。ChatGPT仅用约2个月便触及全球1亿用户,超越了包括Spotify和Netflix在内的几乎所有历史产品。⁶
这种爆发式增长并非ChatGPT的孤例。
OpenAI、Anthropic和Google DeepMind的收入均实现了每年数倍的增长。同时,美国企业的AI采纳率也在飙升。
来自Ramp的数据显示,全国为AI产品付费的企业比例正逼近40%。基于现有数据拟合,到2028年,该比例预计将达到惊人的80%。⁷

我们使用Ramp的数据,并根据美国商业实体的构成进行加权,以减少其客户群偏重科技和金融领域可能带来的偏差。
由此可见,一个非常可信的结论是:人工智能的普及速度,已经超越了历史上几乎所有已知的技术。⁸
AI的使用深度:仍在增长,但迷雾重重
上一节,我们探讨了使用AI的人数。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面。
要真正理解AI的普及深度,我们还需探究人们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使用AI。
人们在使用的是否为最前沿的模型?他们每天生成多少内容?关于平均使用情况的调查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前沿模型的用户:少数派,且比例或在下降
首先,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会高强度地使用最前沿的模型。
截至2025年4月,仅有约5%的用户是ChatGPT的付费订阅者。这意味着其余95%的用户,主要使用的是免费版的模型。
这些免费模型通常与最先进的技术有很大差距,即便提供,其使用也会受到严格的频率限制。⁹
但对于付费用户而言,情况截然不同,他们更有可能使用当下最强的模型。
来自OpenRouter的数据清晰地展示了这一点。在Anthropic的模型上,几乎所有付费API的流量都会在2个月内,迅速迁移至最新发布的模型。¹⁰ ¹¹
这背后的一大原因是,最新的AI系统能无缝接入现有架构,让用户可以即刻享受到前沿AI带来的能力跃升。

要将此与AI使用强度的变化联系起来,我们必须观察付费与免费用户数量的演变。
来自 The Information 的报告指出,虽然付费用户的绝对数量在增长,但其在总用户中的比例,可能并未同步增长,甚至可能在下降。

ChatGPT的总用户增长速度超过了付费用户,导致付费用户的占比呈下降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AI的平均使用强度没有增加。最终结果还取决于使用强度的整体分布。
例如,付费用户使用强度的显著提升,可能足以抵消免费用户增长带来的平均值稀释效应。
平均处理token数:或已迎来巨幅增长
因此,我们应直接审视每用户平均处理的token数量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
根据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在2024年10月的公开信息,相比于2023年11月的开发者日活动,其系统处理的token总量实现了50倍的增长。
在同一时期,ChatGPT的用户数增长了约2.5到3倍。因此,一个合理的推断是,从2023年底到2024年底,每位用户的平均token处理量可能增长了高达20倍。
当然,这一推断也存在不确定性。例如,token总量具体指什么,以及模型自身输出长度的增加,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解读。
尽管如此,这依然是AI使用强度随时间显著增长的有力证据。
使用频率调查:证据不一,尚无定论
然而,来自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却呈现了另一幅景象。
该调查显示,在2022年至2024年间,受访者自我报告的与大语言模型互动的频率几乎没有变化。

这个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但其可靠性有待商榷。
一方面,2025年6月的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则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其数据显示,*频繁使用AI(定义为每周数次或更多)的比例,自2023年首次测量以来,已从11%几乎翻倍增至19%*。
另一方面,抽样偏差也可能是影响结果的关键因素。AI在不同职业中的普及速度差异巨大,调查样本可能无法均衡地代表所有群体。
最终的洞察
综合所有证据,我们可以自信地断言:AI的普及速度超过了历史上几乎所有技术。
同时,我们最好的猜测是,个人对AI的使用深度也随着时间推移而显著增加。例如,在2024年,每用户的token处理量可能增长了超过10倍,尽管相关证据的解读仍需谨慎。
但我们对AI普及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未来:当前惊人的普及速度,还能持续多久?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考量一系列全新的、更复杂的因素:
监管的缰绳、知识壁垒带来的成本、推理算力的瓶颈,以及与之配套的巨额投资和组织变革。
或许,我们的视线也需要从ChatGPT本身,更多地转向那些由API驱动的、无处不在的AI应用。
但这些,都将是未来探讨的话题。
¹ 在拟合分析中,我们仅保留了达到10%、30%、50%和70%所有普及标准的技术。这导致像互联网这样的技术被排除,因为它在2005年前的数据中未达到70%。这会带来一定的选择偏差,但并不影响我们的核心结论。
² 简单外推历史趋势,我们预计一项新技术达到10%普及率的中位时间约8年,30%约10.5年,50%约12年,70%约13年。此预测基于ChatGPT与历史技术属于同类参照系的假设。
³ 我们通过结合ChatGPT网站的美国访问用户比例与官方报告的周活跃用户数,来估算其在美国的周活跃用户。
⁴ 此数据基于1.6亿的全球日活跃用户数,乘以15.7%的美国用户访问比例,再除以3.4亿的美国总人口得出。
⁵ 我们在此假设,美国日活跃用户的比例与其网站访问流量的比例相当。
⁶ 据我们所知,最明显的例外是《Pokémon Go》和《Threads》。但《Pokémon Go》的例子存在争议,因为它统计的是下载量而非月活跃用户。
⁷ 此数据基于Ramp公司的企业信用卡账单数据。
⁸ 一个潜在的反驳是“AI”的定义模糊。为何以ChatGPT的发布为关键节点?为何不是GPT-3或更早的Transformer模型?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但不应过度解读。锚定在2020年之前的语言模型是不合理的,因为它们远不如今天的模型强大。若以GPT-3为锚点,只会给我们的估算增加两年时间,其速度依然远超历史趋势。
⁹ 例如,几款主流模型的免费版都存在严格的速率限制,如每分钟或每日的请求上限,并且只在部分国家提供服务。
¹⁰ 相比之下,Google DeepMind的Gemini模型数据则较为复杂。尽管新版本不断推出,旧版的Gemini 2.0 Flash仍是使用最广泛的模型。但即便如此,在新模型发布后一个月内,其在Gemini模型总生成量中的份额也从100%迅速跌至50%以下。
¹¹ 这种迭代速度与主流软件的更新普及速度相当。例如,苹果的iOS系统更新,大约需要5周时间达到50%的设备覆盖率,5个月达到70%。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