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时间:7月26日-29日
展览地点:上海世博展览馆
展位号:H2-D105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将于7月26日在上海启幕。作为大会AI医疗领域示范服务商,蓝想大数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想数科”)将重磅发布“数字孪生临床医疗暨LAN-AI Agents急危重症专科智能体”,通过多模态医学数据融合与临床智能辅助决策技术,为医院急危重症救治提供“时间敏感型”智能解决方案,彰显科技企业在医疗民生领域的创新担当。

传统救治体系的三大结构性挑战与AI破局路径
在急危重症临床实践中,三大核心矛盾长期制约医疗效率与质量提升:
1. 信息孤岛困局:患者生命体征、影像报告、检验数据等多源异构信息分散在不同系统,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数据显示,医生需要切换7个系统才能获取完整病情信息,导致决策滞后现象普遍;
2. 资源配置失衡: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ICU床位配比仅3.6张/10万人,顶级专家资源覆盖半径不足50公里,基层医院急危重症误诊率较三甲医院高出27%;
3. 流程协同壁垒:从呼叫120到急诊手术室的传统救治链中,存在至少11个信息交汇点。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数据显示,流程衔接耗时占总救治时间的43%。
蓝想数科依托多年在智慧医疗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联合多家国家级医学中心、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及国内知名三级医院的实践攻关,汇聚来自临床医学、认知科学、AI算法与系统架构领域内的专家、教授,创新构建新一代急诊中心、手术中心和重症中心三大AI医疗专科智能体,以“数字专科医护”与“智能救治协同”的角色深度融入临床场景,创新应用并结合临床实践,具备三大核心能力:
1. “无缝”协同与指挥:打破信息孤岛,智能串联院前急救-急诊-手术室-ICU的救治链,自动触发关键流程(如会诊通知、备血、手术室准备),优化资源调度(如床位、设备、人员),让整个救治体系像精密的“智能机器”一样高效协同运转;
2. “秒级”感知与认知:实时融合并智能分析患者生命体征、影像、检验、病历文本等多模态数据,瞬间识别危急值、预测疾病风险演变(如脓毒症休克、心搏骤停风险),将预警前置,为抢救赢得先机;
3. “精准”辅助决策与推荐:基于循证医学指南、临床专家经验和实时患者状态,动态生成个体化、精准化的诊断提示、治疗建议和抢救方案(如药物剂量推荐、呼吸机参数调整建议),成为一线医生快速决策的“智慧外脑”,尤其在资源不足或经验有限的场景下价值巨大。
临床实证:智能体重构救治时效与质量双维度
在上海申康医联体某医院急救中心的流程重构更具代表性,通过打通120急救平台、急诊信息平台、影像PACS等七大系统,构建起“上车即入院”的无缝衔接模式。严重创伤患者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缩短了约10分钟,参考国际创伤救治“黄金1小时”标准,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在北京某三甲医院EICU的临床试验中,智能体创造了“时间经济学”的典范——通过对乳酸值、降钙素原等多项指标的实时监测,脓毒症休克预警时间平均提前了3小时,显著降低了病死率与医疗费用。这种“预警前置”机制,为每位患者多争取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
在福建某三家医院多院区重症医学科的应用则展现了医护效能革命——智能体自动处理并生成文书、电子病历生成、智能排班等事务性工作,使医护人员日均非临床工作时间大大减少,将更多精力回归到患者救治,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量表评分也显著降低。
构建医疗智能体新生态:从技术工具到价值网络的进化
蓝想数科LAN-AI Agents急危重症专科智能体正推动急危重症救治从“单机版工具”向“生态化系统”进化:
1. 数据融合器:连接HIS/LIS/PACS等院内系统,同步接入床旁设备的实时生理数据,构建完整的患者孪生体;
2. 能力放大器:将顶级医院的诊疗经验、知识沉淀转化为可复制的智能模型,赋能各级医疗机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与下沉,助力分级诊疗落地;
3. 流程优化器:通过低代码流程编排工具,连接医生、护士、技师、管理者等不同角色,驱动院内、院间的高效协同,提升整体医疗体系的运行效率;
4. 创新孵化器:基于积累的百万量级的重症数据,已衍生出远程重症监护、个性化预后预测、临床研究加速等几大创新应用,并不断丰富生态内涵。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医疗生产力的范式革命!”行业专家指出,当智能体实现从“辅助决策”到“全链协同”的跨越,医疗资源配置将突破时空限制。
当AI技术与急危重症救治深度融合,我们正在见证医疗服务的本质回归——用科技的温度守护生命的尊严。通过技术创新破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让数智化救治能力覆盖每一个生命需要守护的角落,正是智慧医疗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