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AI 产品井喷,浪潮夹杂着泡沫,到底什么产品能穿越周期?这周 WAIC 世界人工智能即将开幕,APPSO 将推出系列专题,希望梳理这半年来重要的 AI 产品和趋势,并在现场挖掘有用有趣的产品,同时探讨产品背后的一些细节:有哪些工具,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工作流?有哪些设计,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就该如此」?有哪些产品,通过开放和真诚赢得了用户的口碑?有哪些应用,为我们带来了真实可感的效率提升?今天,我们先聊聊 AI 浏览器,这个想重新定义我们上网方式的产品,到底带来了什么变化。AI 浏览器正在复兴「浏览」这件事本身。作为我们与信息世界的交界口,浏览器几十年来基本维持不变。然而,在过去短短几周内,AI 浏览器领域的热度持续升高:传闻 OpenAI 正在研发自己的浏览器,Perplexity 发布了号称「重塑搜索」的 Comet,原 Arc 团队带来的 Dia 也开始释出越来越多功能和用户体验实测。赛场外圈,Zen、Neon、Sigma 等中小玩家也纷纷上线,试图以「AI原生」为卖点,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路。疑问随之而来:浏览器不就是个工具吗?能装插件,能看网页,不就够用了?我们真的需要一款重新定义的「AI浏览器」吗?当你打开这些新品,或许答案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这些浏览器不再只是网页的搬运工,而是主动的交谈者、整合者,甚至有点儿像「你的个人助理」。从首页的提问框、到右侧浮动的对话栏,从自动补全的搜索建议,到能读懂多个标签页语境的 AI 系统——这些全新的尝试,正试图打破多年来浏览器一成不变的交互逻辑。交互为王,输入框与侧边栏的新战场浏览器作为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上网工具,其实几十年来样貌和用法都没怎么变过——地址栏输入网址或者关键词,点击链接跳转网页,多开几个标签页……你可能没细想过,这一套流程已经延续自上世纪 90 年代的万维网初期。即使后来各大浏览器增加了插件扩展、隐身模式、同步书签等功能,但用户与浏览器交互的基本方式几乎没变。然而,AI 浏览器的出现,试图在老旧界面和固化交互中撕开一道缝。各路厂商开始探索:有没有更聪明、更高效的浏览器交互范式?「输入框」和「侧边栏」成了新战场上的两大焦点。以最近比较热门的 Dia 浏览器为例,它的主页简洁,正中只有一个朴素的输入框。落地页做成对话框的形式已经烂大街了,但仍然是当下最主流的设计,也最符合直觉——这是网页浏览器,而网页浏览器在上古时期,就是这样的设计。Dia 跟聊天机器人所不同的,是多了书签栏,但又比 Chrome 少了一大堆顶端设计。对话框可以直接进行提问。Dia 会智能识别意图、给出回复,而不只是丢给你一堆搜索结果链接。它更「AI」味儿的想法是:在提问时,你可以把各个网页直接放进去,作为参考内容,而不是单独的上传文件或者粘贴网址。这是一种相对新的做法,有效和插件类产品区别开来。早两年,我们很多人第一次接触「浏览器里的 AI」,可能是通过各种插件或内置侧边栏,或者一些第三方插件点击后在页面侧边弹出的聊天窗口。这些新的 AI 浏览器也在探索更复合的侧边栏互动方式。也就是除了落地页的对话框,侧边对话也是保留的。例如,Dia 浏览器在界面右上角放置了一个「Chat」按钮,点一下,就会在浏览器右侧滑出对话面板,供你和 AI 聊天。可以说,现在做 AI 浏览器的思路是:一个都不落。把 AI 插件在网页端有过的表演,统统整合到一起。甚至是直接整合竞品,比如同样是主打原生 AI 浏览器的 Zen Browser。不能说跟 Arc 有所相似,只能说是一模一样。保留了 Arc 曾经饱受好评的侧边栏、小方块收藏夹,还有磨玻璃画风、空间分割等。要知道,而 Dia 作为 Arc 的胞弟,甚至是在最近才重新把侧边栏装上。Zen 真是像素级抄……啊不是,借鉴呐!换个角度想,这体现出来的是 Arc 团队卓越的审美,他们的产品能爆火是有原因的。但是,后来者的模仿也反映出,整个浏览器品类并不丰富的玩法,「复兴」才刚刚开始,就捉襟见肘。当「设计」成为争夺焦点时,背后的技术能力就显得更为关键。胜负点:上下文与跨页记忆把 AI 融入浏览器的交互细节里,只能在这场浏览器新战中占得一部分先机。但回到开头的问题,「装个插件,不也能边刷网页边问 AI 问题吗?AI 浏览器和装插件有啥区别?」清晰的、一针见血的。过去我们用浏览器查资料,是怎么操作的?搜索、点进网页、来回切标签、复制粘贴,再扔到 ChatGPT 问。哪怕装上插件,也不过是让这个过程稍微顺一点:你点个按钮,它帮你读页面,然后回你一段分析。比如 Manus 母公司之前出品的一款产品 Monica,就是先以插件的形态打开市场的。但是 AI 浏览器的过人之处,不能只限于堆砌多少新功能、新按钮,而需要在于它的大脑和浏览器内核已经融为一体:「读懂上下文」的能力和「统筹多个页面」的能力,这是普通浏览器 + 插件组合难以企及的。在一款设计良好的 AI 浏览器中,这些繁琐操作都被省略了——因为浏览器本身就充当了你的「研究助理」。在使用过程中时,它一直都在「保持观察」:开了哪几个标签页、滑过了哪些内容、卡在哪个术语上反复检索,它都能保留记录。这就是所谓的「上下文记忆」和「跨页面理解能力」:不用再重复背景资料、不用重新整理资料,AI 就能基于你正在浏览的内容、路径和行为,给出一段结合了上下文信息的反馈。这一点,是传统浏览器 + 插件组合模仿不了的。比如 Dia 浏览器会持续积累、学习你的浏览历史,越学习,越了解,直至真正成为懂你品味的个人助理。另一个例子是,Opera 新近推出的 Neon 浏览器,更是内置了一个名为「Operator」的 AI 模型,号称可以直接读取网页的底层结构(DOM 树),理解页面上的信息分布,然后自动替你完成一系列操作,比如填写冗长的表单、预订机票酒店,逛电商网站并把商品加入购物车。类似的操作,也是 Perplexity 出品的 Comet 在做的,本质上是代替用户直接操作浏览器。总之,要真正革新上网方式,光在界面上做加法不够,必须在浏览器的底层架构上做减法和融合。Arc 浏览器的创始人 Josh Miller 在谈到 Dia 时也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大多数人以为我们在造浏览器,其实我们造的是一个基于浏览器的系统。」他希望浏览器不再只是一个内容展示工具,而是升级为管理个人信息和偏好的「AI 操作系统」。这种理念听起来很宏大,但在技术实现上也确实部分落地了。通过深度整合 AI 与浏览器内核,让「上下文感知」和「跨页面智能」成为标配。这才是它们相较于在传统浏览器上「外挂」一个 AI 助手的根本不同——插件是「工具箱」,AI 浏览器是「共同体」。「冷门」市场:巨头入局下的机遇与挑战如今的浏览器很像冠在孙燕姿名字前的形容词,「冷门」,尽管在移动互联网开始之前,浏览器曾经也是大烫门。终于,在时间过去之后,碰上 AI,浏览器焕发了第二春。AI 浏览器这个赛道,看起来像是小而美的产品探索,实则重启了一场被「默认设定」按下暂停键的老旧战场:入口层的革新。它把问题拉回了原点:我们如何进入信息?谁来引导我们面对内容?从目前勇于尝试的产品看来,这场变革,正在分化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边是巨头的「整合主义」——Perplexity 做自己的浏览器、OpenAI 据称专门为 ChatGPT Agent 构建了一个自定义推理模型,经过了更复杂、多步骤任务的训练,很有可能将用于他们的浏览器。这样做看似大胆,其实路径清晰:在现有浏览器结构上,打一个 AI 的「叠加包」。另一边是小团队的「结构主义」——像 Dia、Rewind 这些项目,野心不止于从浏览器框架改起,而是重新构想「信息入口」这件事的本质。这些产品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用户浏览十个网页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决策,那 AI 能不能直接成为整个认知链条的一环?换句话说:巨头做的可能是「更聪明的标签页」;小团队做的,是「标签页还需不需要」。这也是为什么 AI 浏览器这个领域,看似产品打磨很重,实际上最底层比拼的是思维范式层面的创新。不是谁加载得快,而是谁先提出了「AI 时代的用户界面」到底长什么样。因此,这或许也改变了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场比赛。如果说 Web1 是谁先建站,Web2 是谁先圈定用户,那 AI 浏览器之争,也许该问的不是谁能跑出一个大热门的浏览器产品,而是谁能先重写「打开世界的方式」。WAIC 2025 APPSO 在现场,欢迎加入社群一起畅聊 AI 产品,获取#AI有用功,解锁更多 AI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