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嗅觉芯片到仿生鸟,汉王在构建怎样的AI闭环?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聚焦数据 · 改变商业在2025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一只由仿生技术驱动的机器鸟在空中盘旋翻飞,一台造型低调的仪器却能精准识别不同年份白酒的香型与等级。这些“非典型”AI产品来自同一家企业:汉王科技。它没有发布千亿参数大模型,也没有展示生成式AI的新奇玩法,而是抛出一个少有人关注但极具未来感的议题——让AI拥有“感官”。在汉王的展区,“眼、耳、鼻、舌、声”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五感系统。它们不是隐喻,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产品和模组——会听的耳朵、会看的眼睛、会“闻”的AI鼻子,还有逐步探索的味觉与触觉系统。再配合仿生飞鸟和机器狗,汉王正在构建的是一种“能感知、会思考、能行动”的具身智能体。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的设定:AI不只是大脑,更拥有身体;不只是语言交互,而是能在物理世界里自由“感知”与“反馈”。而它的出现,恰恰击中了今天AI行业最核心也最隐蔽的瓶颈:智能发展过快,感知进化太慢。那么,汉王科技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做的怎么样呢?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数据猿专访了汉王科技总裁朱德永。这篇文章,我们将深入拆解汉王科技这套不一样的AI构想——它为何从“感知五感”切入,又如何以“仿生智能”连接现实世界与AI技术,或许正提供了一种中国AI产业迈向自主创新的独立路径。从产业痛点说起:AI看得见、听得懂,但还缺“感官”与“行动力”十多年来,人工智能从“能识别猫的图片”一路发展到“能写剧本、能画画、能聊哲学”的大模型时代,视觉、语言、语音成为AI感知世界的三大主轴。但当这些AI产品真正走出屏幕、进入工厂、医院、交通、餐厅等真实环境后,一个问题浮出水面:AI理解世界的方式太单一了。它们“看得见”“听得懂”,却往往“感受不到”。在一个物理世界里,光靠“眼睛”和“耳朵”远远不够。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判断力,恰恰来源于更细致的、全方位的感官输入——气味、温度、触感、味道,以及空间位置与运动反馈。但今天的大多数AI系统,仍像是一座信息孤岛,难以真正感知人类所处的复杂、模糊、多变量的现实环境。☆常见AI的三大结构性短板:1.感知维度狭窄现有AI严重依赖图像与文本数据,对“气味”“味觉”“温度”等信息天然缺失,导致理解不完整、交互不精准。2.决策孤岛多模态之间难以打通,“看的”和“听的”彼此脱节,“听到咳嗽”也无法联想到“闻到药味”,AI缺少一个能像人脑那样整合感知的中枢系统。3.缺乏具身性很多AI只存在于“云端”和“屏幕”,它没有“身体”可以移动、感知、接触,无法在真实世界中做出物理反馈或行为判断。☆嗅觉:最被忽视的关键一环其中,“嗅觉智能”的缺位尤为突出。人类嗅觉在生理层面虽不如犬类灵敏,但却在情绪唤起、记忆激活、疾病识别中扮演关键角色。医学研究显示,某些癌症、糖尿病、甚至精神疾病都可以通过人体气味中的微量分子提前发现。而在工业与安防领域,从酒品分级到易爆品识别、从化妆品配方到环境污染监测,嗅觉识别几乎无可替代。但这一感知维度,在AI领域却长期处于“空白状态”。没有成型的“数字气味”标准、没有可用的公共数据集、没有商用级别的感知模组。这是AI五感中“最后一个未被征服的领域”,也恰恰可能成为通向具身智能的关键突破口。技术剖析:汉王如何用“五感系统”和仿生产品,填补AI的感知空白?面对主流AI厂商集中火力在“更大模型、更强语言理解”的赛道中厮杀,汉王科技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线:不只做AI的“大脑”,而是从“感官”和“身体”出发,打造真正能感知、理解、反馈的具身智能系统。这条路线听起来冷门、难走,但却有着极强的确定性:感知+认知+行动,是构成智能的三个本源维度。于是,汉王构建了业内罕见的一套完整闭环系统:“感知智能→决策智能→具身智能”—— 以“五感智能”为感知入口,以仿生体为行动输出,以认知系统为中枢连接。1、“智能五感”:打造AI的“眼耳鼻舌声”汉王的“智能五感”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实际产品、模组和自研技术组成的感知体系,覆盖了人类主要的五种感官:重点技术突破:AI Nose® 仿生嗅觉系统三部曲在五感之中,嗅觉曾是AI领域的“禁区”。而汉王从2017年起就组建专门实验室,构建出完整的仿生嗅觉技术链:与传统“电子鼻”基于化学成分检测不同,AI Nose采用的是模拟神经感知反应路径,更加接近人类生物嗅觉原理。正如汉王科技总裁朱德永所言,“我们的嗅觉识别不是分子推理,而是仿照人类鼻子的工作机制,是真正的生物模拟式AI。”目前,该系统已实现应用于白酒分级、TNT等危险品识别、疾病呼气筛查等多个专业场景,标志着AI真正开始理解“气味世界”。2、具身智能:不仿“人”,而是仿“物种”面对“人形机器人路线”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汉王选择了一条更具工程可行性的路径:从生物多样性中寻找AI的具身形态原型。具体来看,目前汉王科技已经在两类仿生智能领域取得关键成就:☆仿生鸟 Hanvon Bionic Bird·全球首个商业化量产的智能仿生飞行器·拥有高隐蔽性、抗风性、高空续航能力·支持集群编队、AI视觉识别、自主飞行导航·已销售数十万只,并参与国防、展演、教学、监测等场景☆仿生狗 Hanvon Patrol Dog·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视觉+嗅觉+语言理解)·拥有高机动底盘、强环境适应能力·具备自主充电、语音通话、远程操作等功能·应用于高危安防、边检巡逻、电力巡检等复杂环境两者代表了汉王在“具身智能”路径上的双翼:空中智能飞行体+地面自驱动仿生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不仅是执行器,更是整个“五感—认知—行为”闭环系统的输出终端,能将AI系统在“脑中思考”的决策真正投射到物理世界中。商业化之路:从零到一、从一到产业,AI不只要“懂”,更要“落地”很多AI公司擅长“把技术做出来”,但却难以真正“把技术落下去”。缺少产品化路径、缺乏应用接口、更没有成型的市场机制,让大量技术成果停留在论文或实验室里。而汉王科技走的,是一条更艰难但更扎实的路:原创技术的产业转译之路。“我们擅长做‘第一性突破’,但更坚持把这项技术推向真实世界。”——汉王总裁朱德永汉王打造了一条“从0到1”再到“产业化N”的复用范式,不仅解决了技术可行性,更打通了产品工程化、行业适配、生态协同等多道“AI落地鸿沟”。☆技术→产品→市场:可复用的路径范式与其等市场来“拉技术”,汉王更倾向用技术“推市场”。朱德永坦言:“在很多原创领域,需求和认知并不成熟,所以我们必须做一整套闭环——从芯片、系统、设备到应用场景。”☆三大典型应用场景汉王的仿生嗅觉系统,已率先落地在三个专业领域,形成商业验证闭环:这些落地场景并非简单demo,而是深入行业链条中的关键节点问题,具备技术刚需与市场黏性,具身智能的优势在这里被放大。☆数据建设:打造“气味的ImageNet”图像识别因有了ImageNet而迅猛发展。汉王也意识到:要让AI具备通用嗅觉能力,必须构建“气味的数据底座”。目前,汉王已建立数字嗅觉数据库,覆盖几十种核心味道,涉及食品、饮品、日化等多个品类。未来三大方向将是重点推进路径:·数据集开源:支持行业共享和模型训练;·气味标准建立:推动不同品类的气味数字化指标体系;·部署采集器设备:建设味觉世界的“地图”,实现广域气味数据采集。朱德永告诉数据猿,“做嗅觉智能不是为了造一个仪器,而是要推动这个行业从‘经验识别’迈向‘感知标准化’。”这意味着,汉王不仅是嗅觉技术的开创者,也正在成为嗅觉智能生态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如果未来AI有感情、有身体,它的开端很可能在这里人类智能的演化,从来不是从语言开始的。我们首先能“看”、能“听”、能“闻”,再学会“思考”与“表达”。而汉王科技所提出并正在实践的AI路线图,正是一种更贴近生物进化逻辑的智能重构方式。从会“看、听、说”的AI,到能“闻、飞、行动”的AI个体,汉王正在让人工智能真正“落地”于物理世界、适配于多维感知、运作于真实场景之中。在行业纷纷比拼算力、参数、涌现能力之时,汉王选择了一条更慢、更难、更“冷门”的路,却由此打开了一条属于中国AI的原创通道。不是去复刻ChatGPT、DeepSeek,也不是卷最大语言模型,而是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像人一样”的智能?它用一个AI鼻子、两种仿生体,外加一整套五感系统,告诉我们:智能不是冷冰冰的计算,而是对世界温热而复杂的“感知力”。也许未来的人工智能,并不一定是最会写诗的那一个,而是最先能真正“闻出酒香、感知危险、理解环境”的那个。汉王科技,也许不是AI行业里最“卷”的那家公司,但它很可能是最像“生命体”的一家公司。文:月满西楼/ 数据猿责编:凝视深空 / 数据猿☆往期好文推荐☟是开源大模型之王?Llama、DeepSeek还是Qwen?人民呼唤DeepSeek!从被动分析到主动决策,Data Agent如何重构万亿级数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