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A 股代码:600884),1989 创建于浙江宁波。公司服装业务起家,1999 年转型进入锂电池材料领域,并成为国内第一家产业化负极材料企业,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已经是全球负极材料龙头。2021 年,公司通过收购LG 化学偏光片业务,成为全球偏光片业务龙头,驶入极具价值的“黄金赛道”,形成“双主业、双驱动”发展新格局。近年来,公司持续落实聚焦战略,全力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两大核心优势业务,形成了“锂电池负极材料+ 偏光片”的双科技引擎,双发展动力业务格局。2025年4月25日晚,杉杉股份(600884.SH)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公司负极材料与偏光片业务营收均实现了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12.80%和0.25%;两业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86.36亿元,净利润6.59亿元,市占率继续稳居行业前列。2025年7月9日,ICC鑫椤资讯发布2025年H1锂电负极材料最新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H1全球锂电负极材料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产量为130.25万吨,同比增长34.7%。从材料类型来看,人造负极材料渗透率增长至92%,杉杉蝉联人造负极市占率榜首。

一、负极核心材料研发进展
石墨负极材料
已开发适配固态电池的专用石墨产品,通过优化结构提升导电性与稳定性,并通过多家客户多轮测试。自主搭建固态电池负极评测体系,加速材料迭代验证。
硅基负极材料
技术突破:采用气相纳米化技术控制硅颗粒尺寸(纳米级),结合碳包覆工艺形成三维网络结构,显著抑制膨胀问题,提升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同步开发多孔快充与球形高压实技术,解决快充与压实瓶颈。
专利储备: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34项(含8项国际专利),覆盖硅碳复合材料、表面改性等关键技术。
客户进展:新一代硅碳产品通过头部客户评测,2024年8月量产计划推进中。
硬碳负极材料
全球领先的第四代高压密硬碳材料已量产,兼具高容量与高首效特性,适配钠电池、锂电池及半固态/固态电池。千吨级硬碳产线建成投产,实现多领域批量应用。
金属锂负极
与日企合作开发预锂化技术,解决全固态电池金属锂枝晶问题,预计2027年完成技术验证
二、正极核心材料研发进展
杉杉股份依托界面兼容性技术(超离子导体包覆)和高压材料体系(4.5V钴酸锂、超高镍三元)领跑固态电池正极赛道,2025年量产全固态正极材料将直接服务于电动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高能耗场景,未来富锂锰基材料的应用将进一步巩固其技术优势。杉杉股份(通过合资公司巴斯夫杉杉)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取得以下关键突破:
界面兼容性难题攻克:超离子导体包覆工艺,开发全固态正极活性材料,通过复合表层设计提升离子传输速率,降低界面副反应,解决固态电解质-电极固固界面稳定性问题
材料性能优化:实现高比容量、优异倍率性能及循环稳定性,适配全固态电池高压平台(≥4.5V)。
高电压钴酸锂材料量产:全球首创4.5V高能量密度型及倍率型钴酸锂,2025年6月已量产;4.53V钴酸锂完成客户中试认证,预计2026年批量生产。
超高镍三元材料进展:联合中南大学突破低钴超高镍正极合成技术(钴含量<5%),通过外包覆与掺杂改性提升结构稳定性,联合申请专利超10项。富镍固态电池用三元材料解决界面失效问题,2025年进入量产阶段。
富锂锰基前瞻布局
开发理论容量达300mAh/g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额定电压4.5V),较传统三元材料容量提升30%,成本降低20%,计划2026年应用于固态电池。
三、产能与产业化落地
硅基负极基地
宁波4万吨一体化基地一期(1万吨产能)已投产,为行业首批规模化产线;二期3万吨预计2026年投产,全面达产后年产值或超100亿元。
规划年产2万吨硅基负极产能,瞄准未来固态电池市场需求。

硬碳材料量产
千吨级产线实现钠电、锂电(含固态电池)批量供应,性能全球领先。

四、全球化产能与市场合作
区域 | 合作重点 | 目标与进展 |
欧洲 | 与巴斯夫供件德国正极材料基地 | 2025年启动一期2万吨产能建设,配套宝马/大众供应链 |
北美 | 联合加拿大企业布局硬碳负极本土化生产 | 2026年时间千吨级产能,突破IRA政策壁垒 |
日韩 | 向日韩电池厂(LGES、松下)供应硅碳负极 | 2025年H2完成产品认证,2026年交付 |
上游资源锁定
锂/镍资源合作:拟参股非洲锂矿项目(如Manono矿区),与华友钴业等签订长单协议,保障关键原材料供应稳定性。
设备国产化:与北方华创联合开发固态电池负极专用烧结设备,降低产线投资成本20%。
下游应用生态构建
储能系统联盟:依托与巴斯夫、中国燃气的四方合作,拓展储能电池市场(目标2025年储能业务占比提升至15%)。
回收循环体系:计划与格林美共建电池回收产线,实现负极材料中金属锂回收率超95%
五、技术战略与行业影响
兼容性布局:材料设计兼容半固态与全固态电池需求,预锂化技术提升首次库伦效率,适配高能量密度电芯。
科研机构协同:与中科院、中南大学共建固态电池实验室,重点突破固态电解质-电极界面兼容性技术,降低界面阻抗30%以上。
产业链协同:硅基负极已用于智己L6准900V固态电池,支持续航超1000公里。硬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动力电池领域规模化应用。
整车厂商合作:深化与智己、蔚来等车企的固态电池材料定制开发(如适配900V高压平台的硅基负极),目标2025年内新增1-2家车企定点项目。
下一代技术:研发固态电解质复合型负极,探索金属锂负极技术,适配全固态电池长期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