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式专业以简驭繁关于 iPhone 17 Pro 的影像部门,最近又传出两个新消息。其一,是前两天爱范儿报道的 iPhone 17 Pro 系列上的长焦镜头有可能支持最高 8 倍的连续变焦。在国产手机卷生卷死,拍月亮都已不再是极限的同时,苹果最似乎终于回过味来了,开始追赶「拍得远」的潮流了。但市场与用户经过多年的实践,早已明白焦段不是越长越好。iPhone 的长焦从 3× 到 5×,现在又要直接上 8×——用户肯定会为了 iPhone 买账,但这颗新长焦是否让人满意,真不好说。不过,比起这个有点争议的长焦,另一条消息我倒是举双手赞成:苹果要亲自下场,开发一个专业级的相机 app,将随 iPhone 17 系列和 iOS 26 一起问世。只不过,我对「专业级」的形容,可能另有想法。手机上的专业相机 App ,可以不那么专业先回头看 iPhone 目前的原生相机:它有两大槽点,用户积怨已久:太繁杂、太自动。乍一听有点矛盾?且听我慢慢道来:首先,界面从 iOS 7 沿用至今,原相机的界面如今已被各种功能塞得满溢——底部模式栏多达七八种(慢动作、延时等);隐藏的二级菜单更是结构复杂。如果你是非重度用户,一部 iPhone 用上两三年,恐怕也还没摸清到底有哪些功能。其次,太自动,则更让人无从下手——在 Android 阵营手机已经遍地专业模式、RAW 支持、AI 参数自定义的今天,iPhone 的相机却依然坚持「傻瓜式」拍摄哲学,像一个「你只负责按快门,其它我来决定」的威权家长。这导致 iPhone 影像系统虽有业界顶级 ISP,却无法让硬件潜能被充分释放给用户。而在 iOS 26 上,我们终于看到苹果开始动手。借着全新的液态玻璃视觉语言,原生相机迎来一次罕见的大改版:过去复杂堆砌的功能被有序拆分,照片与视频两个最崇勇模式,成为了「主轴」,其余的慢动作、延时摄影、全景等被收纳到子菜单,只有在滑动切换时才会展开;而原本埋在角落的二级菜单,也获得了更清晰的层级与结构。戳这里,看爱范儿对 iOS 26 相机新设计的详细解读:iOS 26 不尽人意,但相机 App 值得所有厂家学习可以说,从 iOS 26 开始,iPhone 原相机看起来终于没那么吓人了。但问题也随之显露得更清楚了:自动依旧自动,参数依旧不给调。自从 WWDC 召开,爱范儿第一时间刷上 iOS 26 测试版,至今仍然有一个疑问:这样的原相机,真能释放 iPhone 的全部影像潜力吗?的确,虽说大道至简,但代价是压抑创作空间,那恐怕就不是「设计减法」,而是创作自由的剥夺了。沿着这个逻辑,一个「专业级」的,兼顾视频与照片的相机 app 出现,不就顺理成章了嘛。不过这个所谓的「专业级」,我还是要先打个问号。虽然目前还没有更详细的爆料,但从苹果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也许可以管中窥豹——苹果也许不会像 Blackmagic Cam 那样,走完全复刻相机和电影机设置的路线,而是更可能选择开放一部分关键参数控制权,打造一个半专业的 app。这并不是胡说八道,从 Apple Log 的推出开始,苹果就在悄悄尝试一套更「苹果味儿」的专业路径——Final Cut Camera。作为苹果亲自操刀的原生视频 App,Final Cut Camera 没有塞满快门、ISO、白平衡这些硬核参数,而是只保留了几个关键控件:视频规格、焦段选择、音量监看。设定好帧率之后,用户基本就可以一键开拍,不用再纠结曝光三要素。Final Cut Camera 的一大特色就是多机位联拍——它支持多台 iPhone 和 iPad 之间的远程同步录制,所有素材自动同步时间码,拍完即导入 Final Cut Pro,原生无缝衔接,堪称苹果生态下最「顺滑」的拍摄前端工具。它的核心价值主张,是让用户手握一台或几台 iPhone,就可以体验接近于专业团队的拍摄工作流。而在 Final Cut Camera 之后,苹果在去年 App Store Awards 上的一次选择,也从侧面印证了这条「半专业路线」的可行性:「年度 iPhone 应用」这个最高奖项,颁给了一款名叫 Kino 的 app。戳这里,看爱范儿对 Kino 的详细解读:iPhone 年度最佳应用,2 人团队打造出最合适小白的视频神器这是一款专门为 Apple Log 设计的视频拍摄工具,内置了几十种针对 Apple Log 的专业 LUT,哪怕你完全不懂调色,也能快速交付风格化大片。不过,Kino 能拿下年度 App,不止因为它有 Log LUT,更在于它将专业与易用间的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打开 Kino 的主界面,你会发现它非常克制:LUT 列表对焦焦段选择视频规格音量监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专业参数需要你去控制,连白平衡都放进了二级菜单中。这种设计方案带来的是使用上的简单:你不需要知道 24fps 对应多少快门速度,不需要会看直方图判断灰片曝光对不对,甚至连 ISO 都不用调。确认好帧率,举起手机,就能拍大片。这种将关键参数「保留」,将技术细节「隐藏」的思路,本质上是把用户从复杂的参数设置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画面本身。可以说,Kino 就是在专业和易用的两极之间,找到了精准的中间地带,砌筑了普通用户用好专业功能的桥梁。而在 Final Cut Camera 和 Kino 之后,苹果如果真要自己下场,做一个官方的「专业相机」app——爱范儿认为大概率也会走这条路线。「大师模式」:给大师加码,为大众铺路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刚刚举出的例子,似乎都是视频,可这个苹果的新相机 app,可是打算照片视频通吃的啊。那拍照这块,还有没有想象空间?别急,还真有——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国产阵营。在今年的 Find X8 Ultra 上,OPPO 全新升级的大师模式,就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解法:它融合了哈苏的经典影调和 OPPO 的计算摄影技术,同时又赋予用户极高的创作自由度,打造出一个既不「傻瓜」,也不会「过于复杂/专业」的有机体验。什么意思呢?一方面,它不像专业模式那样需要用户理解快门、感光度、白平衡等参数,不需要每一项都手动调整;但另一方面,它又不是传统自动模式那种一键出片、风格固定的流水线,而是保留了刚刚好的调性控制权,让你可以调整影调、质感和色彩,贯彻自己的审美。你不需要变成摄影师,也能拥有掌控画面的自由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介于简单与复杂,「傻瓜」与「专业」之间的「中间地带」设计。这块地带够大, 苹果完全可以驰骋。而在 iPhone 上,另一个 app 也从功能性上为苹果做了个好榜样——前段时间,Google 相机之父跳转到 Adobe 以后推出的计算摄影软件 Indigo,不仅通过算法为 2×、10× 等非原生焦段带来媲美光学变焦的画质,也让 iPhone 终于逃离了 DeepFusion 的别扭锐化/涂抹感,甚至将放大后的底噪也解决得很漂亮。Shot on Project Indigo更重要的是,它并不要求你拍 RAW,也不用会调 LUT,开拍即用,所见即所得。这为易用和专业间的中间地带找了个精准的边界:专业不一定意味着复杂,精准的体验设计与算法支持,也能为摄影创造另一种美学路径。戳这里,看爱范儿对 Project Indigo 的详细上手当然,目前的相机 app 还没有太多的爆料,上面提到的内容,更像是一场基于苹果过去动作和已有事实的结果归因。但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说,我非常支持苹果做一款新的相机 App?只要我们回头看看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就会发现:处理器你追我赶,屏幕你亮我亮,电池快充早卷成了标配,系统交互也逐渐同质化......影像,成了手机厂商为数不多还能讲故事的主战场。无论你愿不愿意,在没有突破性的技术革新之前,手机拍照好不好,录视频怎么样,依然会是本阶段的主旋律。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只是苹果,所有头部厂商都会愈发向专业化靠拢。我相信你肯定也已经感受到了这个趋势:杜比视界、HDR、RAW、Log、LUT……——这些曾经只属于专业摄影圈的术语,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手机发布会上,被一个个当作卖点塞进 PPT 里。厂商说得热血沸腾,用户听得一脸懵懂——这些功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换句话说,当我们花了旗舰的价格,获得了旗舰的配置,怎么才能真正把它们用起来、用出花,而不是买完就搁置呢?硬件尽了力,希望在软件。如果苹果真的要做一款新相机 app,我希望它在兼顾发烧友的同时,用简单体验打包专业能力,也做给每一个被复杂参数劝退过的普通用户。以及考虑到它的潜在对手会是 Halide、Camera+、Moment 等免费增值 IAP 类产品,如果苹果给希望「精进」的拍照用户们带来一款免费的专业相机,那更是件好事。给少数人加码,为多数人铺路,两件事儿可以不冲突。文|周奕旨我们正在招募伙伴📮 简历投递邮箱hr@ifanr.com✉️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更多岗位信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