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Balaji是硅谷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成功的企业家和顶级投资人。他曾是顶级风投 a16z 的合伙人,在科技与加密货币领域有着神谕般的地位。
我们翻译这篇文章,是因为 Balaji 对未来的洞察极其敏锐且富有颠覆性。他总能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精准预见科技将如何重塑世界。
BALAJI
2025 年 8 月 3 日
以下是我个人认为极具经济学实用价值的十点关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1. 未来格局并非一家独大,而是百家争鸣
现实经验告诉我们,人工智能的终局,并非由一个无所不能、赢者通吃的超级智能主宰,而是呈现出群雄逐鹿的竞争格局。
来自不同阵营的模型在能力上已趋于统一,没有任何一个能够遥遥领先。
因此,我们更可能看到的是各种“超级个体”之间的力量均衡,而不是某个超级智能将我们都变成没有思想的回形针。
2. 成本向两端转移:提示与验证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价值链,它将所有成本都推向了流程的两端:最初的提示工程与最终的结果验证。
今天的 AI 擅长的是处理“中间环节”的任务,但无法独立完成“端到端”的全部工作。
这意味着,即使 AI 极大地提升了中间环节的效率,人类的精力与商业开销,也必然会向更高价值的提示和验证环节集中。
3. AI 是增强智能,而非人工智能
今天的 AI,更准确的定义是增强智能,它放大了我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工智能。
它尚不具备真正的自主性,无法独立设定复杂目标或有效验证产出。这一切都需要你深度参与。
这引出一个核心洞见:你越聪明,AI 才越智能。它更像是你智慧的延伸,而非一个自主的代理。
4. AI 不会抢走你的饭碗,而是让你无所不能
人工智能带来的不是替代,而是赋能。它让你能快速成为一个还算不错的用户体验设计师,或是一个像样的特效动画师。
但能做不等于做得好。要将作品打磨到专业水准,你仍然需要真正的专家。
AI 赋予你跨界的能力,但无法替代深度、精专的价值。
5. AI 抢走的,是上一个 AI 的饭碗
AI 的迭代逻辑并非取代人类,而是自我取代。例如,Midjourney 取代了 Stable Diffusion,GPT-4 取代了 GPT-3。
一旦你的工作流中为 AI 图像或代码生成留出了位置,你自然会把预算投给那个最新、最强的模型。
所以,AI 的竞争本质上是新模型对旧模型的颠覆。
6. AI 更擅长视觉,而非语言
在应用上,AI 处理视觉任务比处理语言任务更可靠。它更适合做前端,而不是后端;更擅长生成图像视频,而不是文本代码。
原因在于验证成本:图像和用户界面好不好,人眼一看便知。
但要验证大段 AI 生成的代码或文章是否完美无瑕,对人类来说则是一项昂贵且耗时的工作。
7. 致命的 AI 早已存在,它叫无人机
当我们还在讨论聊天机器人是否危险时,真正致命的人工智能早已部署在全球各地,那就是无人机。
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并应用这项技术。
这提醒我们,或许我们所担忧的,并非是真正迫在眉睫的风险。
8. AI 是概率性的,加密世界是确定性的
AI 的世界建立在概率之上,而加密技术的世界则建立在确定性的数学共识之上。因此,后者可以为前者设立边界。
AI 可以破解简单的图片验证码,但无法伪造链上余额;它可以解普通方程,但解不开密码学难题。
可以说,加密技术定义了当前 AI 能力的边界,并在一个日益虚假的世界里,提供了一种重归真实的可能性。
9. AI 的趋势是去中心化,而非中心化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一股去中心化的力量。
证据有三:AI 公司的数量井喷式增长;小团队借助新工具能完成远超以往的复杂项目;以及,高质量的开源模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
这一切都在将创造力赋予更多人,而非将其集中在少数巨头手中。
10. AI 的最佳用量,绝非 100%
在任何工作流中,AI 的最佳使用比例都不是 100%。
完全不用 AI 会导致效率低下,而 100% 依赖 AI 则会产出大量粗制滥造的内容。
真正的最优解在 0% 到 100% 之间。这个认知本身就极有价值,它如同经济学中的「拉弗曲线」一样,揭示了一个有关适度的深刻道理。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