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5日举办的202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低空经济论坛上,中国联通数智应用首席专家、联通数科CTO杨海明博士受邀参会,并以《5G-A低空智能网联技术支撑低空安全健康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
杨海明从政策和趋势等方面深度剖析了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低空安全防护体系的技术方案与路径,并详细介绍了中国联通“五网合一”低空智联网布局体系及应用。他指出,5G-A低空智联网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融合,将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实现"天空之城"的智慧愿景。

安全健康发展是2025年低空经济主旋律,也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杨海明认为,我国低空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多重安全挑战,如异构飞行器数量激增带来的空域管理难题,影响飞行安全;缺乏高效协同的航路规划与动态调整机制,带来航路安全问题;非合作目标"黑飞"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公共安全;低空通信网络面临多重攻击面威胁,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安全问题贯穿于飞行活动全过程,亟需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低空安全防护体系,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低空基础设施。
杨海明提到,低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融合5G-A、北斗、卫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低空通信感知、导航定位、气象信息、监管处置等设施,具体包括,全域覆盖的低空感知体系的感知网络,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的导航定位服务,实时精准的低空气象服务信息,以及形成快速响应的安全监管处置能力。此外,还需要通过空域数字孪生建模,强化数据管理和算力建设,最终实现网络融合与应用融合,为低空安全运行提供数字化底座。
5G-A通感一体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和安全性。通感一体化技术能力是低空安全的核心能力,随着飞行器种类和数量增加,传统空域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5G-A通感一体化技术对于非合作目标识别如对"黑飞"目标的探测方面可达95%准确率,对于合作目标管理方面可以实现异构飞行器的动态协同管理。此外通过提供稳定可靠的低空专用通信网络,实现通信保障。
5G-A低空智联网实现空中终端与地面基站的智能协同。其采用创新的分层覆盖低空通信网络架构设计,Sub-6GHz与毫米波互补覆盖多频协同,300米、1000米、3000米分层部署实现分层分域,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网络资源实现按需覆盖。目前,中国联通已在全国部署近200个低空试验基站,实现300米以下全覆盖,无人机专网信号覆盖最高达3000米,为低空安全通信提供了可靠保障。
终端安全接入防护体系也是提升整个低空经济安全性的重要一环。针对低空终端安全挑战,中国联通构建了多层次防护,包括零信任架构实现动态访问控制;国密标识密码实现轻量化高强度加密;TLS协议优化平衡安全与性能;多重攻击防护体系抵御各类网络威胁。这套安全体系已在实际测试中验证了其有效性,能够满足低空业务对安全性的严苛要求。

杨海明还介绍了中国联通“五网合一”的低空智联网布局,具体包括,实现5G/5G-A的通信网、北斗等高精度服务导航网、具备全域感知能力的监视网、实时环境监测的气象网,以及实现边缘智能计算的算力网。这种融合架构已在广东、江苏、北京、河南等地进行点线面组网测试验证,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协同效应。此外,在五网合一的体系验证中,中国联通还积极推进新技术验证,如多源融合感知与反制技术提升"黑飞"目标处置能力,低空组网拓扑优化验证不同场景组网方案,规模连片测试验证大范围覆盖可行性,以及业务应用验证探索多样化应用场景。目前,中国联通已经在河南安阳测试场实现了城市大面积组网以及城市低空应用的全场景覆盖、南京长江测试场实现了沿长江的组网以及长江应用场景的全面测试、北京延庆测试场实现景点的低空智联网覆盖并针对文旅场景展开应用测试。

杨海明还提出,低空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多方协同,共同推进,为这一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演进和规模应用,5G-A低空智联网将为我国低空经济的安全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实现"天空之城"的智慧愿景。
文章来源中国联通,低空经济圈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以上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做投资建议)
2025 低空经济 50 个「搞钱」方向曝光:资本锁定的万亿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