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5G 技术向 5G-A 演进的关键阶段,通信感知一体化(ISAC)技术正成为推动 "一网多能" 的核心驱动力。2025 年发布的《5G-A 通感一体测评方法白皮书》(以下简称 "白皮书"),由中移智库联合多家单位编制,系统构建了通感一体技术的测评体系,为技术验证、产业协同和规模化部署提供了重要指引。


一、通感一体:重构移动通信的 "技术基因"
通感一体技术通过共享频谱、硬件和算法,将传统通信网络升级为具备环境感知能力的智能基础设施。其核心原理是在实现无线通信的同时,通过基站信号探测目标的距离、角度、速度等信息,形成 "通信 + 感知" 的双重能力。这种技术融合在低空经济、安防监测、交通管理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在低空物流中,可实时监测无人机飞行态势并辅助路径规划;在航道管理中,能实现船只高精度定位与全天候监管;在机场场景,可构建地空一体的立体安防体系,对无人机、飞鸟等目标进行检测识别。
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面临着测评体系缺失的瓶颈。传统通信测评方法无法适配感知功能,行业缺乏统一的指标定义和测试标准,导致不同机构的测试结果缺乏可比性,严重制约了技术落地进程。白皮书的出台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建立覆盖技术原理、指标体系、测试方案的完整方法论。
二、构建三维测评体系:从指标定义到场景验证
(一)多维指标:量化通感性能的 "度量衡"
白皮书定义了 14 项感知性能指标和 1 项通感协同指标,形成立体化的评估框架。核心指标包括:
位置精度:采用 WGS84 坐标系,通过 CDF 曲线统计 95% 精度,结合水平、垂直误差构建三维定位能力模型。
虚警率与漏检率:分别衡量系统误报和漏报目标的概率,是安防场景的关键指标。
感知资源占比:评估感知功能对通信资源的占用效率,平衡通感协同性能。
这些指标不仅覆盖单点性能,还包含网络级指标如连续覆盖范围,为不同场景的技术优化提供了明确方向。
(二)双场景测试:实验室与外场的 "双重校验"
实验室测试:可控环境下的精准验证
通过通感基站样机、无线感知测试仪构建半实物平台,可模拟多目标、复杂杂波和干扰环境。例如,利用移相器模拟目标角度变化,通过目标 / 杂波模拟仪生成不同 RCS 值的回波信号,验证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感知能力。典型测试包括单站感知范围、多目标容量、资源开销效率等,确保基础性能达标。
外场测试:真实场景中的实战检验
针对低空经济等典型场景,白皮书设计了 7 类测试轨迹,涵盖平飞、悬停、螺旋上升等多种飞行模式。例如,"斜线拉远轨迹" 验证单站覆盖边界,"五角星变高变速轨迹" 测试动态目标感知时延。外场测试系统新增 AF 平台和 SF 网络单元,实现真值数据(RTK)与感知数据的时空对齐,精准评估组网覆盖、多站协同和干扰抑制能力。

三、典型案例:从理论到实践的 "落地答卷"
白皮书通过三大实测案例展现了测评方法的可行性:
杭州低空通感测试:8 站组网覆盖密集城区,验证了多站协同下的连续覆盖和机动性感知能力,无人机轨迹完整度达 98% 以上。
珠海横琴示范区:单站边界测试中,无人机以 1.4m/s 低速拉远至 300 米高度,系统仍保持连续感知,虚警率控制在 3% 以内。
清远密集城区测试:多高度去重融合测试显示,不同海拔目标的 ID 一致性达 100%,验证了多站数据融合算法的可靠性。
这些案例不仅验证了测评方法的科学性,更通过数据反推技术优化,如调整基站张角、优化轨迹处理算法,为规模化部署积累了实战经验。
四、产业价值:开启通感一体的 "标准化时代"
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通感一体技术从 "研发试验" 向 "商用落地" 的关键跨越,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统一技术语言:明确指标定义与统计方法,解决行业 "各自为政" 的测评乱象,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降低测试成本:实验室场景模拟减少外场依赖,标准化流程提升测试效率,加速产品迭代。
支撑规模部署:外场测试方案覆盖不同场景特征,为基站选址、参数配置提供数据支撑,推动 "低空智联网" 等基础设施建设。
展望未来,随着 5G-A 通感一体技术向 6G 演进,测评体系将持续完善,拓展至室内定位、生命体征监测等新场景。白皮书构建的方法论不仅是技术验证的 "标尺",更是产业创新的 "催化剂",助力我国在通信感知融合领域抢占全球技术与标准的双重高地。
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化治理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标准化测评体系的落地,正为通感一体技术铺就一条从理论到实践的 "高速路"。当通信网络兼具 "连接" 与 "感知" 的双重智慧,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数字世界正加速到来。

低空经济盈利密码:无人机配送 + 文旅 + 数据变现,这 5 种模式正在颠覆传统
低空经济风口已至!加入「低空产业圈」,免费展示、共创项目、链接无限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