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版权归经济日报所有,经授权转载
文 | 经济日报袁勇
BCG董事总经理,
全球合伙人
中国企业的出海环境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前,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出海更多是一种业务补充,现在则逐渐成为业务必选项。随着全球经贸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出海也必须适应更复杂的市场规则与社会期待。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逐渐规模化,一些企业更是成为全球市场的关注焦点。郭屹表示,过去,中国企业出海往往主要依靠投资或商品出口,现在则开始转向“能力出海”,也就是输出企业的管理模式、技术能力和运营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本地化深耕。
“过去的企业‘走出去’,往往是为了扩张市场。而今天的企业‘扎根下去’,是一次深层次的商业模式变革。品牌、人才、价值链正在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市场立足的核心因素。未来属于那些不仅输出产品,更能输出能力、输出价值的企业。”郭屹说。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出海过程中还是面临需要补强的短板。郭屹认为,中国企业出海时普遍需要强化三方面能力:
一是品牌本地化能力,通过品牌建设,让本地消费者真正认可企业,愿意为企业产品和服务买单;
二是人才本地化与梯队建设能力,构建以本地员工为主体的人才梯队,并且让他们理解并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管理体系;
三是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还需要通过税收、就业、社区建设等展示自身的社会价值。
全球经贸环境复杂多变,供应链的安全和效率如何实现平衡,已经成为出海企业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企业的供应链效率依然是首要因素,如果为了所谓的‘安全’而完全牺牲效率,企业可能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的供应链布局思路应该在保证产品竞争力的前提下追求韧性。”郭屹说,“其核心逻辑是以产品本地化带动供应链本地化。只有产品符合当地市场需求,企业才能合理地配置本地资源,逐步搭建本地供应链。”
谈及企业开启出海进程时如何选择落地市场,郭屹表示,企业应重点考虑三个核心因素:
一是产品的本地适配性,目标市场是否有其产品成长的土壤,是否适合本地制造;
二是当地是否有好的合作平台,优秀的供应商、分销渠道等,能够帮助企业在陌生市场迅速扎根;
三是消费者的开放度和文化适配度。
郭屹表示,企业出海要善于借助平台的作用。在一些发达经济体企业出海过程中,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企业搭建出海平台,对接海外资源。目前,中国也正在形成一批专门支持出海的服务平台,企业应当利用好这些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还要积极寻求抱团出海,形成行业联合,在降低出海风险的同时,也能够加快本地化速度。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BCG视频号


扫描左侧二维码
关注BCG数智港
快来关注我们吧

声明
原创内容的最终解释权以及版权归波士顿咨询公司所有。如需转载文章,请在信息栏输入“转载”,获取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