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益于下游应用领域需求增长,全球磁传感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据统计,2023年全球磁传感器市场规模为28.8亿美元,2024年增长至29.9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增长至37.2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4%。全球磁传感器下游应用多点开花,为行业长期稳健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从技术路线方面看,磁传感器主要分为霍尔效应(Hall Effect)和磁阻效应(xMR)(包括各向异性磁阻效应(AMR)、巨磁阻效应(GMR)和隧道磁阻效应(TMR))传感器。据统计,2024年全球磁传感器市场由霍尔效应传感器主导,市场份额约64%,磁阻技术AMR、GMR、TMR产品分别占约15.6%、6.2%与3.9%。霍尔效应传感器因成本低、性能稳定,仍是当前市场主流产品。
近年来,受益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工业自动化和消费电子智能化带动的电机控制、电流传感和位置追踪需求增长,我国磁传感器成为增速最快的传感器细分品类,据统计,2024年我国磁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为71亿元,预计2029年增长至190亿元,2025-2029年CAGR为23.5%。
据统计,2023年全球磁传感器市场CR5市占率超过70%,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规模化优势形成壁垒。其中,Allegro以23%的营收份额位列第一,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及工业领域;Infineon与Melexis分别以15%的市占率紧随其后,聚焦汽车与移动应用市场。TDK与AKM则深耕消费电子细分领域,前者在光学防抖领域具备技术优势,后者在电子罗盘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整体格局呈现“头部集中+细分领域专业化”的特征。
华经产业研究院研究团队使用桌面研究与定量调查、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的剖析磁传感器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产业链、经营特性、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等。科学使用SCP模型、SWOT、PEST、回归分析、SPACE矩阵等研究模型与方法综合分析磁传感器行业市场环境、产业政策、竞争格局、技术革新、市场风险、行业壁垒、机遇以及挑战等相关因素。根据磁传感器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精心研究编制《2025-2031年中国磁传感器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为企业、科研、投资机构等单位投资决策、战略规划、产业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2025-2031年中国磁传感器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对磁传感器行业发展环境、市场运行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还重点分析了行业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的经营现状,结合磁传感器行业的发展轨迹和实践经验,对未来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向进行了专业的预判。是企业、科研、投资机构等单位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及竞争格局,把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做出正确经营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报告数据来源主要是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相结合,本司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清洗、加工和分析的内控体系,分析师采集信息后,严格按照公司评估方法论和信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自身专业经验,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最终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测算获得相关产业研究成果。
报告目录:
第1章 中国磁传感器行业发展综述
1.1 磁传感器行业概述
1.1.1 磁传感器行业定义及分类
1.1.2 磁传感器行业主要商业模式
1.1.3 磁传感器行业特性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2 磁传感器行业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1.2.1 行业管理体制分析
1.2.2 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1.2.3 政策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1.3 磁传感器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3.1 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3.2 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1.3.3 宏观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1.4 磁传感器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1.4.1 磁传感器技术发展水平
1.4.2 行业主要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4.3 技术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第2章 全球磁传感器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1 全球磁传感器行业发展概况
2.1.1 全球磁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1.2 全球磁传感器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2.1.3 全球磁传感器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2.2 全球主要区域磁传感器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2.1 欧盟磁传感器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2.2 北美磁传感器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2.3 亚太磁传感器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3 2025-2031年全球磁传感器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第3章 中国磁传感器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3.1 中国磁传感器行业发展现状
3.1.1 磁传感器行业发展概况
3.1.2 磁传感器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3.1.3 磁传感器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3.2 中国磁传感器行业发展状况
3.2.1 磁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
3.2.2 磁传感器行业区域市场分布情况
3.2.3 磁传感器行业企业发展分析
3.3 中国磁传感器行业供需分析
3.3.1 磁传感器市场供给总量分析
3.3.2 磁传感器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第4章 中国磁传感器行业区域经营态势及趋势分析
4.1 华北地区磁传感器行业分析及预测
4.1.1 区位特征及经济概况
4.1.2 2020-202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4.1.3 2025-2031年行业趋势预测分析
4.2 东北地区磁传感器行业分析及预测
4.2.1 区位特征及经济概况
4.2.2 2020-202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4.2.3 2025-2031年行业趋势预测分析
4.3 华东地区磁传感器行业分析及预测
4.3.1 区位特征及经济概况
4.3.2 2020-202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4.3.3 2025-2031年行业趋势预测分析
4.4 华中地区磁传感器行业分析及预测
4.4.1 区位特征及经济概况
4.4.2 2020-202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4.4.3 2025-2031年行业趋势预测分析
4.5 华南地区磁传感器行业分析及预测
4.5.1 区位特征及经济概况
4.5.2 2020-202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4.5.3 2025-2031年行业趋势预测分析
4.6 西南地区磁传感器行业分析及预测
4.6.1 区位特征及经济概况
4.6.2 2020-202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4.6.3 2025-2031年行业趋势预测分析
4.7 西北地区磁传感器行业分析及预测
4.7.1 区位特征及经济概况
4.7.2 2020-2024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4.7.3 2025-2031年行业趋势预测分析
第5章 2024年中国磁传感器行业产业链分析
5.1 磁传感器行业产业链分析
5.1.1 产业链结构分析
5.1.2 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5.2 上游原料A分析
5.2.1 上游A行业发展现状
5.2.2 2025-2031年上游A行业发展趋势
5.3 上游原料B分析
5.3.1 上游B行业发展现状
5.3.2 2025-2031年上游B行业发展趋势
5.4 下游需求市场C分析
5.4.1 下游C行业发展概况
5.4.2 2025-2031年下游C行业发展趋势
5.5 下游需求市场D分析
5.5.1 下游D行业发展概况
5.5.2 2025-2031年下游D行业发展趋势
第6章 中国磁传感器行业竞争形势及策略
6.1 行业总体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6.1.1 磁传感器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6.1.1.1 现有企业间竞争
6.1.1.2 潜在进入者分析
6.1.1.3 替代品威胁分析
6.1.1.4 供应商议价能力
6.1.1.5 客户议价能力
6.1.2 磁传感器行业集中度分析
6.1.3 磁传感器行业SWOT分析
6.2 中国磁传感器行业竞争格局综述
6.2.1 磁传感器行业竞争概况
6.2.2 中国磁传感器行业竞争力分析
6.2.3 中国磁传感器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7章 中国磁传感器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7.1 上海灿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1.1 企业简介
7.1.2 企业经营状况
7.1.3 企业发展战略
7.2 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7.2.1 企业简介
7.2.2 企业经营状况
7.2.3 企业发展战略
7.3 上海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3.1 企业简介
7.3.2 企业经营状况
7.3.3 企业发展战略
7.4 赛卓电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7.4.1 企业简介
7.4.2 企业经营状况
7.4.3 企业发展战略
7.5 江苏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7.5.1 企业简介
7.5.2 企业经营状况
7.5.3 企业发展战略
第8章 2025-2031年中国磁传感器行业投资前景
8.1 磁传感器行业投资回顾
8.1.1 磁传感器行业投资规模及增速统计
8.1.2 磁传感器行业投资机会
8.1.3 2025-2031年磁传感器行业投资规模及增速预测
8.2 2025-2031年磁传感器行业市场前景展望
8.3 2025-2031年磁传感器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8.3.1 2025-2031年磁传感器行业发展趋势
8.3.2 2025-2031年磁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8.3.3 2025-2031年磁传感器行业应用趋势预测
8.4 2025-2031年磁传感器行业供需预测
8.4.1 磁传感器行业供给预测
8.4.2 磁传感器行业需求预测
第9章 中国磁传感器行业投资风险及策略建议
9.1 磁传感器行业投资风险
9.1.1 政策风险
9.1.2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9.1.3 技术风险
9.1.4 市场竞争风险
9.1.5 其他投资风险
9.2 磁传感器行业投资价值评估
9.3 磁传感器行业投资建议
9.3.1 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9.3.2 行业投资方向建议
9.3.3 行业投资方式建议
华
经
情
报
网
www.huaon.com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工业园区大数据、产业链地图、专精特新申报及市场地位证明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