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智低空 新向未来”为主题的2025低空经济敕勒川思客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新华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内蒙古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汇聚了政府、学界、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共同探讨低空经济的新机遇与发展路径,为内蒙古乃至全国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焦区域优势,擘画低空经济新蓝图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空域资源丰富,发展低空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呼和浩特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敏娜表示,呼和浩特正全力打造“内蒙古自治区低空经济示范区”,已出台《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方案,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并规划申报70平方公里空域,构建低空经济立体交通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强调,发展低空经济需因地制宜,发挥地方比较优势,通过“内培外引”聚集资源,推动跨区域协同与跨行业融合。内蒙古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树彬建议,依托地域广阔、能源充足的特点,构建低空航路网,缩短区域运输时长;内蒙古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党委书记文宗川则提出,可拓展低空飞行器在生态旅游、智慧畜牧等特色场景的应用。 技术创新赋能,筑牢低空经济发展根基 低空经济正从“蓄势期”迈向“爆发期”,数智技术的突破成为关键支撑。欧洲科学院院士金双根指出,通导遥一体化技术可拓展低空经济在城市管理、医疗救援、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助力构建共享的低空资源运营平台。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苏郁介绍了低空智联网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低空飞行提供全方位支持。 会上,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与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呼和浩特市航天经济开发区签署战略协议,并与4家实验室达成合作,推动低空智联技术研发与应用。 产业联盟成立,共筑低空经济生态圈 为整合优势资源,本次思客会宣布成立“北疆航谷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由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14家单位共同发起。联盟将聚焦标准制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市场拓展,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格局。 呼和浩特目前已集聚37家低空经济企业,落地10个飞行器总装制造项目,预计无人机年产能达5000台。未来,呼和浩特将围绕“低空制造、服务、场景、保障”四大方向,打造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力争到2027年建成自治区示范区和全国产业新高地。 实地考察深化合作,探索应用新场景 8日下午,参会嘉宾前往呼和浩特规划馆、航天经济开发区及中国移动数据中心,实地考察低空经济的创新成果与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本次思客会为内蒙古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与实践路径,标志着北疆地区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探索迈入新阶段。随着政策、技术与生态的协同推进,内蒙古有望成为全国低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搜集、整理、编辑:张梓桐,责任编辑:张璐商务推广、资讯发布、人物访谈、产品展示,请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