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制药要想打破僵局,无比迫切的需要一个验证。
作者丨周婧
编辑丨刘欢
5月8日,英矽智能冲刺港股IPO,算上2023年6月、2024年3月向港交所主板递表,这已经是其第三次申请上市了。
近一个多月,很多投资人和医药业内人死盯着这次IPO的结果,作为AI制药独角兽企业,英矽智能的成败都会是行业的重要样本————投石问路,英矽智能是否闯关成功,代表着市场和监管对于AI制药的态度。
同赛道的另一家明星企业——晶泰科技在2014年12月,抢先一步实现上市,摘得“AI制药第一股”的头衔。上市后,晶泰从“AI+制药”跨界到“AI+新能源”“AI+新材料”等领域,公司也更名为“晶泰控股”。
这些动作背后,AI制药的高研发投入与产品商业化进展缓慢的困境,展露无遗。
英矽智能二次IPO折戟,一个说法是,比起稳定现金流的CRO型企业,英矽智能不惜顶着巨额亏损也要做创新药。
表面之下,深层次的原因,比这更加复杂。它凝结了AI与制药界数十年的博弈、纠缠,包括英矽智能在内的全球约800家AI制药企业的艰辛、无奈与心酸。
两年前,英矽智能CEO任峰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高呼:“临床试验是AI制药的试金石,只要有一款‘跑出来’就是里程碑。”
AI制药要想打破僵局,证明其价值,无比迫切的需要一个验证。
苦熬两年后,英矽智能首个“AI药物”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
6月3日,英矽智能的一条临床研究结果刊登于全球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医学》上。代号为Rentosertib(ISM001-055)的候选新药在Ⅱa期临床试验中,不仅实现了药物的安全性验证,还达到了初步疗效验证。
这个结果为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研发提供了首次概念性验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博士对此给予了高度肯定,他告诉媒体,人工智能驱动药物发现取得了真正突破。
IPO尚未落地,这一消息足以振奋人心。尤其是近期,随着创新药的持续火爆,对于英矽智能来讲,这次IPO天时、地利、人和都凑齐了。如果未来英矽智能有药物能够验证成功,那么就意味着在新药研发流程中,从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AI制药已能够实现闭环,属于英矽智能的星辰大海便触手可及。

制药老兵的10年长跑
和很多致力于颠覆传统行业的科技挑战者不同,任峰是药物开发领域的老兵,拥有11年全球500强药企GSK工作经验,3年CRO巨头美迪西创业经验。
2018年,任峰加入美迪西,带领生物与化学两个团队。仅仅三年,在他的带领下,两支团队从100人迅速扩张到800多人,美迪西也在2019年成功登陆科创板。
然而这段经历也使他明白CRO的局限,作为CRO企业对管线的命运没有最终决策权,一些他们看好的管线会因为种种原因停滞。
在新药研发一线摸爬滚打14年,任峰始终带着做新药的理想。他对媒体表示,“当一个药化学家经历了公司上市,他接下来的梦想肯定是做一款新药并推向上市。”
2021年,任峰以首席科学官的身份加入英矽智能时,这家公司正面临着转型。创始人Alex擅长于软件开发,他研发出人工智能平台Pharma.AI,用于快速准确地识别潜在的靶点。不过仅凭一套药物发现的AI软件系统,公司只能卖软件,天花板太低。
在新药商业化的逻辑中,除了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等AI技术平台擅长的领域,还有临床试验、商业化等多个“死亡之谷”难以逾越,后者恰恰是AI制药公司的短板。
任峰加入的目的非常明确:让英矽智能转型成一家真正的AI制药公司。
至此,英矽智能开始采用“双CEO”架构,研发团队也是双线作战,Alex负责算法开发,任峰专注于药物发现工作。商业路径也逐渐清晰:定位AI赋能的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一部分是软件业务,更大一部分则是内部的资源管线,通过对外授权来完成商业化。

图/英矽智能CEO任峰 图源网络
作为传统的制药人,任峰对新药研发的速度有着极高的要求,他认为新药立项12个月之内,就要做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提名,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AIDD行业里处在领先地位。
2021年2月,任峰带领团队迅速提名了英矽的第一个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6个月后,又提名了当年另一个PCC。
2023年6月,英矽智能的核心产品ISM001-055,一款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相关适应症TNIK靶点药物,同时也是第一款由AI设计进入临床阶段的药物,正式在中国启动临床二期,完成首批患者给药。
也是在此时,英矽智能首次递交申请,启动IPO。
如果顺利上市,英矽智能不但可以实现软件向Biotech的转身,也可以讲一个AI颠覆制药界的资本故事,一举实现超过20倍的高估值。
只是属于英矽的好时机并未到来。
AI Biotech很大的亮点是管线的价值,但是作为AI制药公司真的要开发一款药,再证明药物在商业上的价值,非常不容易。
首先,AI并不是灵丹妙药,不能确保管线必然成功。
在新药临床的各环节中,每个流程都会有自己特定的里程碑,用于证明技术在当前环节的有效性。临床二期在整个研发周期中重要性强,且淘汰率高,制药行业有超过80%的药物在II期后未能进入III期,素来被称为新药研发的“死亡之谷”。
而核心管线临床失败导致公司经营受阻,市值暴跌在海外市场已有前车之鉴。
彼时,英矽智能尚无二期临床数据读出,再加上AI制药企业普遍面临的“数据孤岛”,种种问题都让其IPO之路异常坎坷。
一步错失,步步错失。2024年3月,英矽智能第二次递表,整个AI制药赛道已然换了天地。
国内外,第一批AI设计的药物进入临床后遭遇大溃败,至今拿不出一款成功上市的药物,AI制药的故事眼看濒临破产,寒潮蔓延下,一级市场迅速收缩。
英矽智能一面担着极高的研发风险,一面候选药物尚未商业化,这种情况下,可以获得的“信任票”并不多,二次IPO再次折戟。
从英矽智能的战略规划来看,业务重心以自研管线为主,这样做所带来的成本无疑是高昂的,英硅智能不得不积极寻找外部融资。
2025年2月,英矽完成了E轮融资,获得了由亚洲最大的独立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惠理集团旗下的私募股权基金、浦东创投和浦发集团、锡创投和宜兴国控联合领投的1.1亿美元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E轮融资发行的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这意味着投资者不仅可以在IPO成功后选择转换为普通股,还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行使赎回权。
由此可见,如果第三轮IPO再度失败,英矽智能面临的将是潜在资金链断裂与优先股赎回的双重压力。
明知山有虎,不得不向虎山行。
三冲IPO,任峰带英矽智能最后一搏。
AI的“快”与制药的“慢”
英矽智能三闯港交所,某种程度上也映射出整个AI制药行业,从资本狂热到理性回归,再到商业模型重建的周期波动。
传统药物研发面临“双十困境”——10年周期、10亿美元投入、成功率不足10%。AI制药技术的出现为创新药研发“降本增效”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尽管当前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款真正的AI药物成功上市,但现在说AI制药名存实亡还为时尚早。尤其是今年DeepSeek引发的AI产业变革使得AI制药开始了二次进化。
任峰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候选药物ISM001-055曾说,当时这款药还没有进展到PCC阶段,但是已经可以看出潜力。他笃定AI的能力。
后来实践证明,它真的耗时更少、花费更少,在最新的招股书中,英矽智能着重介绍了核心产品ISM001-055——从靶点发现到提名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用时18个月,1期临床到2期临床耗时9个月,均远低于行业平均的4.5年和2年。
目前该药已完成二期临床的药物,进入临床III期阶段,成为唯一跨越临床II期这一“死亡之谷”的AI药物。

图/英矽智能的管线 招股书
管线进展是支撑其冲击IPO的信心来源,也是推进客户合作以及BD交易的基础。
根据招股书,英矽智能与全球前20大制药公司中的13家建立了合作。此外,公司的3条管线已对外授权开发,合约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
英矽智能近年来营收涨势明显。2022年到2024年,英矽智能的药物研发与管线药物研发业务分别贡献2864.8万美元、4781.8万美元和7973.3万美元,分别占总营收的95%、93.4%和92.9%。
软件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150万美元、336万美元和397万美元。2024年,这一业务的收入占比为4.6%。

图源/招股书
从营收上看,2022年-2024年,英矽智能营收分别为3015万美元、5118万美元和8583万美元。同时,毛利率分别为63%、75%和90%,盈利能力逐渐增强。
但同期年内,亏损则分别达到2.22亿美元、2.12亿美元、1709.6万美元。3年累亏超30亿元人民币。何时盈利?仍然在遥远的未来。
过去创新药企持续亏损,靠融资度日的现象在英矽智能身上重演。自2018年以来英矽智能共进行了8轮融资,合计获得38亿元资金。投资者包含启明创投、BV百度风投、复星实业、赛诺菲、淡马锡、华平投资等,既有知名市场化机构,又有国际资本的加持,甚至还有政府基金。
一级市场上的疯狂“吸金”的背后,是英矽智能在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间的拉扯博弈。
2020年前,AI制药讲的是加速新药研发、降低成本、攻克“不可成药”靶点的宏大叙事;2024年之后“AI+药物”开始向实际验证迁移。一级市场在经历一轮去泡沫化后,投资人们不再被一套软件产品或一个研发平台打动,资本市场更想知道的是,英矽智能如何将技术优势切实转化为商业价值。
相比较已经证明过自身价值的CXO(医药外包)企业,AI制药还在证明自己的过程当中。
截至2025年5月6日,英矽智能的自研管线中有6款主要的临床阶段候选药物,但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仅有一项。
快和慢是AI制药的一体两面。一面是互联网唯快不破,一面是制药行业的十年磨一剑。必须要承认的是,即便有AI等新技术加持,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依然很长,风险依然很高。制药事关患者的生命,无法速成,不仅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过程还必须有十足的耐心,并且不能有任何的偷工减料。毕竟人命关天,谁都不能玩笑其中。
回到英矽智能这家公司,技术狂飙中,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十分明显:算法可以缩短分子发现的时间轴,但仍难解商业化变现的慢变量。
英矽智能有望在未来证明AI制药的实用性,但现在,在一级资本市场遇冷的当下,投资人和创业者都担忧IPO后纸面财富的下跌。足够的现金流才是支撑其活下去的核心,成立十年英矽智能也需要有一个安稳的归宿。
制药,任重而道远
回顾另一家AI制药巨头晶泰科技的上市也可谓一波三折。
据媒体报道,2021年曾传出晶泰科技独秘密赴美上市的消息,但因为涉及医疗信息数据,才不得不暂停美股IPO从而拥抱港交所。
晶泰科技上市的背景和英矽智能如出一辙——为了不陷入“坐吃山空”的局面,选择通过上市来缓解资金压力。
晶泰科技上市时被标记为“未商业化公司”(股票简称带“P”)。为了分散AI制药风险,早在2021年,晶泰科技就开始为新材料领域的发展做底层规划和准备。
2024年8月,晶泰科技宣布和新能源龙头协鑫集团达成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总合作金额高达1.35亿美元。同年,晶泰科技接连孵化了AI+新材料公司深度原理和赋澈生物。
跨界新材料后,晶泰迎来了商业上的回报。今年4月8日,晶泰发布公告称,公司2024年度营业收入超过了上市规则第18章中2.5亿港元“已商业化公司”的收入门槛,满足摘P条件。并更名为晶泰控股,其名称不再与医药相关。
在很多公众场合,晶泰CEO马健更是直接将其药物研发平台比喻成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锤子”,专砸行业里的“钉子”。对外介绍里,马健也将晶泰定位为一家“创新平台型科技企业”。
转变背后既有生存的考量,也有持续放大技术价值,打开更大增长空间的需要。
而英矽智能未来的发展理念或许也会趋于一致,即更多地发挥AI技术的价值,不止于制药。
这一转变在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中初现端倪,英矽智能年度营收中,2024年首次出现了“其他发现”的分类,贡献了2.5%的收入。
此外,英矽智能在招股书中还列出了业务探索新方向,包括先进材料、农业、营养产品及兽医药物领域,这是英矽智能为商业化做出的新努力。
不过像英矽智能长期专注AI制药的企业,很难摆脱固有路径,“AI+千行百业”也只是曲线救国的方式。
“希望不仅仅是作为业界黑马,更是成为传统药企都想要追逐的白马。”任峰曾对媒体发出此夙愿。
在制药老将的心中,摘得创新药这一高处的果实,才是其真正的目标。
无论如何,制药无法一蹴而就,在AI的加持下仍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与长期的等待,而这恰恰需要投资者们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END

往期精选:

请点下【♡】给小编加鸡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