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民航局启动 “适航认证提质行动”,新增 23 项强制检测科目,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认证周期压缩至 26 个月。这一举措标志着低空经济产业从 “野蛮生长” 进入 “标准引领” 的新阶段。根据麦肯锡最新报告,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于 2025 年突破 8000 亿,形成 “硬件制造(35%)、运营服务(45%)、数据应用(20%)” 的三维产业结构。然而,全球近千款 eVTOL 机型中,真正通过适航认证的不足 5%,标准缺失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本文将系统解读中外适航标准核心要求,为企业提供清晰的研发路径指引。

全球适航标准博弈与中国路径选择
当前全球 eVTOL 适航体系呈现 “三足鼎立” 格局。美国联邦航空局(FAA)于 2024 年 3 月发布 Joby S4 专用适航标准,成为全球首个正式颁布的 eVTOL 适航准则,并在 2025 年将适用范围扩展至 Archer Aviation 的 Midnight 机型,形成基于 Part 21 的专用条件体系。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则通过修订 SC-VTOL(特种类别垂直起降航空器)标准,强化了对单点故障和应急着陆的要求。
中国民航局(CAAC)采取 “国际转化 + 本土创新” 的混合路径,既引用 RTCA DO-311A(锂电池安全)和 ASTM F3239-22a(电推进系统)等国际标准(占比达 65%),又针对中国地域特点调整测试环境温度参数(±5℃修正)。这种灵活务实的策略使得中国在无人驾驶 eVTOL 认证领域走在全球前列 —— 亿航智能的 EH216-S 成为全球首个集齐合格证、适航证、生产许可证 “三证” 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其 16 旋翼系统通过 “失效 - 安全” 分析(单电机失效概率 < 1×10⁻⁷/ 小时)获得 CCAR-27.1309 条豁免,开创了软件验证替代机械冗余的先例。
中外标准差异集中体现在有人 / 无人驾驶路线选择上。欧美企业如 Joby、Archer 均采用有人驾驶模式,这与欧美公众对自动驾驶接受度较低(波士顿咨询集团调查显示)及飞行员储备充足直接相关。而中国企业则 “有人 + 无人” 双轨并行,以无人驾驶为主导,这得益于中国无人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 70% 的技术储备,以及 92.9 万个无人机注册用户形成的市场基础。峰飞航空更是同步推进国内认证与国际布局,其 V2000CG 成为全球首个通过 TC 认证的吨级以上 eVTOL,并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推进 EASA 认证,计划 2025 年取得欧洲适航资质。
四大核心技术方向的适航合规策略
动力系统:航空级电池与冗余设计
eVTOL 动力系统适航标准已形成独立技术体系,与传统燃油航空器和新能源汽车标准差异显著。CAAC 在 2024 年发布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用固态电池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将航空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下限设为 400Wh/kg,循环寿命≥1500 次,较现行工业标准提升 30%。这一要求远超新能源汽车 200Wh/kg 的主流水平,以满足垂直起降时 3-5C 的高倍率放电需求。
热失控防护是认证重点。CAAC 在亿航项目中采用 “三层级热屏障” 标准:电芯间≥300℃/30min,模组间≥500℃/15min,整包≥800℃/5min,严于汽车国标 GB 38031-2025。验证方法包括 DO-160G 标准中的火烧试验(60 秒 1100℃直接燃烧)和针刺触发多电芯连锁反应测试。针对城市运营场景,2024 年新增 “电池包整体浸水后维持 30 分钟绝缘性能” 条款,应对突发暴雨等极端天气。
分布式电推进系统需满足严苛的冗余要求。CAAC 对 16 旋翼构型要求 4 个电机失效后仍能维持可控飞行,通过 “故障树分析 + 蒙特卡洛仿真” 验证系统灾难性失效概率需低于 1×10⁻⁹/ 飞行小时,与商用客机同级。沃飞长空 AE200-100 在审定中通过 “双转子失效” 测试,证明剩余转子仍能提供 50% 推力,填补了国际标准空白。

航电与 autonomy 系统:安全冗余架构
适航标准对自动驾驶系统的要求呈现 “功能安全 + 预期功能安全” 的双重维度。亿航 EH216-S 采用 DO-178C Level A 软件验证,这是航空软件的最高安全等级,要求单点故障不会导致灾难性后果。针对电磁干扰问题,RTCA DO-160G 规定 eVTOL 需在 200V/m 场强下保持正常工作,测试频段集中在 300MHz-1GHz 的关键区间。
动态能量管理成为新焦点。CAAC 要求当 50% 电机突发失效时,电池管理系统需在 100ms 内完成剩余电机的功率再分配。Joby Aviation 在 FAA 审定中展示了其独特的解决方案:通过预判失效模式,提前调整动力输出曲线,确保过渡过程无明显姿态变化。
中国特色的 “双重飞控” 体系获得适航认可。根据 2025 年新规,载人 eVTOL 需强制配备应急降落伞 + 独立备用飞控,亿航 EH216-S 通过该配置实现了 “失效 - 安全” 的终极保障,成为深圳载人试点的标配要求。这种架构虽增加重量,但显著提升了公众信任度,为商业化运营奠定基础。
结构与适坠性:量化安全指标
适航标准对 eVTOL 结构强度的要求远超传统无人机。CAAC 采用 “N+2 冗余” 设计理念,即 8 旋翼中 2 个失效仍可安全着陆,通过虚拟验证(数字孪生)替代 50% 的实物测试。峰飞 V2000CG 的电池热失控传播模型通过 ASTM F3316-19 认证,获准减少 30% 的破坏性试验,既保证安全又降低研发成本。
2025 年适航标准新增多项环境适应性要求。动力电机 CTS0-C179b 修订草案加入 “盐雾腐蚀 + 振动复合测试”(5-2000Hz/20g),专门针对沿海城市运营场景。结构材料需通过 - 40℃至 + 85℃的快速温变循环测试,温度变化速率达 10℃/ 分钟,远超汽车测试标准。这些要求推动企业与材料供应商深度合作,开发航空级复合材料体系。
场景适配:载人载货的差异化路径
不同应用场景面临差异化的适航要求(见表 1)。有人驾驶载人 eVTOL 参考 CCAR-23/27 部,需满足最高安全等级,如 Joby S4 需证明在任何单点失效情况下仍能安全着陆。无人驾驶载人 eVTOL 则需同时符合 CCAR-92 部无人机规定,亿航 EH216-S 取证后仍需按月提交电池健康度数据(循环寿命≥2000 次),动态调整运行限制。

载货 eVTOL 的适航门槛相对较低,但专项要求明确。峰飞 V2000CG 作为吨级货运机型,重点验证了载重分布对飞行姿态的影响,以及货物固定系统在应急着陆时的可靠性。适航标准允许载货机型在特定区域进行自动飞行,但要求具备完善的远程监控和应急干预能力,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明确的研发方向。

商业化落地的标准适配与全球布局
适航标准已成为 eVTOL 商业化的核心竞争力。Joby 和 Archer 凭借领先的适航进度获得市场先机,Joby 累计融资 27 亿美元,2025 年 Q1 现金储备超 9 亿美元,其 FAA 适航认证已完成第四阶段逾 50%。Archer 则背靠 Stellantis 和波音,启动 “Launch Edition” 计划,首批客户覆盖阿布扎比、埃塞俄比亚等地,其商业化节奏与适航进度高度绑定。
中国企业正构建 “国内取证 + 国际适配” 的双循环模式。亿航智能在获得 CAAC 认证后,迅速启动 EASA 认证流程,针对欧洲市场优化了噪音控制(≤65 分贝)和低温启动性能。峰飞航空采用模块化设计,核心系统满足 CAAC、FAA 和 EASA 的共同要求,场景化功能则根据目标市场灵活调整,这种策略显著降低了多标准适配成本。
企业需建立 “标准预判 - 技术储备 - 验证跟进” 的全流程机制。建议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 CAAC 正在制定的动态能量管理标准,二是 FAA 与 EASA 联合推进的动力失效应急程序,三是针对城市密集区运行的特殊适航条件。随着 2025 年低空经济规模突破 8000 亿,提前布局适航合规的企业将获得先发优势,而忽视标准演进的企业可能面临产品迭代风险。
适航标准不是研发的枷锁,而是产业升级的阶梯。从亿航 EH216-S 的 “三证” 突破到 Joby 的全球布局,成功案例证明:将适航要求深度融入研发流程,不仅能加速认证进程,更能构建技术壁垒。随着中国 “适航认证提质行动” 的推进,以及全球标准协同的加深,eVTOL 产业正迎来标准化与商业化的双重拐点,企业唯有精准把握标准脉搏,才能在低空经济的蓝海中占据制高点。
信息来源参考:
[1] 中国发展改革,《低空经济,如何飞越适航认证的 “迷雾”?》,2025 年 4 月 23 日
[2] 《eVTOL 动力系统适航规范分析报告》,2025 年 8 月 8 日
[3] FLYING Magazine,《FAA, EASA Release New Certification Criteria for Air Taxis》,2024 年 6 月 11 日
[4] 新浪财经研报,2025 年 7 月 18 日
[5] 《eVTOL 中有人驾驶载人,有人驾驶载物,无人驾驶载人,无人驾驶载物适用的适航规章》,2024 年 9 月 12 日
[6] 《2025 低空安全护城河与 eVTOL 适航通关建议》,2025 年 6 月 20 日
[7] 《2025 无人机产业革命全景图:解码低空经济万亿赛道》,2025 年 5 月 26 日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文中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公开数据、资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以上仅供参考学习交流,不做投资建议)
「一带一路」低空走廊:中老铁路 + 无人机配送,跨境物流成本能降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