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新建房屋和老房屋的改造升级的需求增多,以及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更新迭代,智能家居市场将快速发展。
Part.01

产业链

智能家居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及技术支持,包括硬件、软件、方案、工业设计等,硬件主要涉及芯片、传感器、PCB、通讯模块、智能控制器、语音控制交互技术等,软件主要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等;中游为智能家居产品,按使用功能分类,智能家居产品通常包括智能家电、智能安防、智能照明、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等;下游为渠道层,智能家居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官方网站、线下门店等途径最终到达终端消费者手中。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智能家居产业链以上游高集成硬件(AIoT芯片算力>1TOPS、毫米波雷达检测>5m)与AI算法(语义理解准确率>92%)为技术底座,中游产品矩阵覆盖安防(人脸识别误识率<0.001%)、环境(PM2.5净化>99%)、家电(节能>30%)等全场景,通过下游全渠道渗透(电商次日达>95%、地产预装>50%)直达用户;未来发展聚焦主动智能(行为预测准确率>95%)、无感交互(UWB定位误差±3cm)、能源管理(家庭微电网调度响应<1s),亟需突破协议互通壁垒(Matter协议覆盖率>80%)、隐私安全(端到端加密解密延迟<10ms)及适老化设计(语音指令理解率>98%),以应对全屋智能渗透率突破25%的规模化挑战。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Part.02

产业链上游分析

1.传感器
(1)市场规模
智能传感器是具有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存储功能的多元件集成电路。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3324.9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363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3802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重点企业分析
在我国传感器企业中,大立科技是少数能够独立研发、生产红外热成像相关核心芯片,机芯组件到整机系统全产业链完整的高新技术企业,旗下传感器业务占比高达90%以上,主要生产红外温度成像传感器;华工科技是全球有影响力的传感器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传感器产品主要应用于智慧出行、智慧家庭、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PCB
(1)市场规模
从国内来看,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印制电路板(PCB)行业发展趋势及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PCB市场规模达3632.57亿元,较上年减少3.80%,2024年约为4121.1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PCB市场将回暖,市场规模将达到4333.21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重点企业分析
中国PCB重点企业主要包括沪电股份、景旺电子、东山精密、鹏鼎控股、深南电路等,具体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控制器
(1)市场规模
智能控制器以其强大的功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成为现代工业生产、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之一。随着智能化浪潮兴起,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智能控制器作为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物件,开始渗透进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控制器产业前景预测与战略投资机会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约34251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3%,2024年约为3769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0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重点企业分析
当前智能控制器行业的核心企业普遍采取多元化应用领域布局,以家电和工具控制器为基本盘,同时向新能源、汽车电子等高增长领域延伸。技术发展聚焦于变频控制、模块集成与全球化产能建设,通过海外基地降低供应链风险并贴近终端市场。行业整体呈现从单一部件向系统解决方案升级的趋势,竞争焦点逐步从规模化生产转向技术附加值提升与细分场景渗透能力。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云计算
(1)市场规模
我国云计算市场保持较高活力。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云计算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6165亿元,同比增长35.5%,大幅高于全球增速,2024年约为8378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随着AI原生带来的云计算技术革新以及大模型规模化应用落地,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曲线,预计到2027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超过2.1万亿元。

数据来源:信通院、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重点企业分析
云计算市场竞争激烈,多家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国内重点企业主要包括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天翼云、浪潮云等。具体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工业设计
(1)市场规模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工业设计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占据了40%的份额,工业设计市场规模约为1372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到2031年工业设计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重点企业分析
工业设计行业呈现“智能化+场景化”双核驱动,AI辅助设计工具渗透率达60%,设计服务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延伸。技术竞争聚焦人因工程研究、CMF创新及模块化数据库建设,绿色设计标准覆盖率达75%。国际市场拓展加速,欧盟认证项目占比提升至40%,但高端设计仿真软件国产化率不足20%。政策驱动下设计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5%,面临同质化竞争(设计费均价<15万/项目)与跨学科人才缺口双重挑战,未来突破点在于元宇宙虚拟仿真、可持续材料应用及军民融合技术转化。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Part.03

产业链中游分析

1.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
智能家居是传统家居产品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前景预测与战略投资机会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1543亿美元,同比增长17.73%。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美元。

数据来源:Statista、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中国市场规模
随着AI及5g的技术突破,以及外部环境加持,智能家居在消费者终端的认知逐步提升,部分智能家居爆品引发消费者需求释放。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前景预测与战略投资机会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家居渗透率为14.5%,市场规模约为8767.4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9450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智能家电
智能家电作为智能家居的组成部分,能够与住宅内其它家电和家居、设施互联组成系统,实现智能家居功能。随着中国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能力逐步提高,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对于产品质量和品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智能家电市场不断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家电产业前景预测与战略投资机会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约为7560亿元,同比增长3%。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将达到7938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智能安防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安防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智能安防市场正经历快速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安防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安防软硬件的市场规模达到823亿元,较上年增长13.05%。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913亿元。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企业潜力排行
智能家居行业整体受益于技术融合(AI大模型/空间感知)与生态扩展(人车家互联),市场呈现全屋智能方案替代单品的结构性升级;政策与老龄化驱动适老化、绿色化细分赛道爆发,但面临数据安全合规、跨平台兼容性及同质化竞争等挑战,未来增长将取决于场景化服务深度、核心技术自研能力及全球化本地化布局效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6.重点企业分析
目前,中国智能家居相关A股上市企业数量众多,营收前五十企业中广东省最多,共21家。浙江省排名第二,共7家。江苏省和山东省均有4家,并列第三。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Part.04

产业链下游分析

近年来,新建房屋和老房屋的改造升级的需求增多,以及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更新迭代,智能家居市场将快速发展。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前景预测与战略投资机会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精装修市场配套智能家居系统项目393个,同比增长13.3%。

数据来源:奥维云网、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白皮书、行业地位证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产业规划、产业链招商图谱、产业招商指引、产业链招商考察&推介会、“十五五”规划等咨询服务。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遗漏与不足,欢迎指正!













中商产业研究院

中商产业研究院创立于2002年,是一家立足深圳、服务全国的新型产业智库。二十多年来,中商始终秉承“湾区基因、全球视野”的发展理念,以“数据+平台”为核心驱动力,依托“资本+资源+项目”的多维联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产业咨询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