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宇航)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辅导状态为“辅导备案”。
辅导协议签署时间为2025年8月8日,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泰海通),律师和会计师师事务所为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后续将按辅导前期、中期、后期开展相关工作。

图源/中国证监会网站
这个夏天,资本市场上三声启动“哨”接连响起,商业航天上市大幕拉起。
天眼查及报告显示,中科宇航成立日期为2018年12月19日,注册资本36000万元,法定代表人杨毅强,公司注册地址为广州市南沙区翠樱街1号1702室。控股股东为北京鹏毅君联空间技术中心(有限合伙),持股比例为27.7476%。
中科宇航的上市辅导派出机构为广东证监局。
在此前的半个月内,北京证监局,江苏证监局也各自办理了商业航天企业的上市辅导备案。
7月29日,蓝箭航天在北京证监局辅导备案;
8月1日,屹信航天在江苏证监局辅导备案;
8月13日,中科宇航在广东证监局辅导备案。
三家企业同时按下IPO启动键,这在过去五年中国商业航天史上尚属首次。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三地争夺商业航天第一股的竞争。
6月18日,证监会重新打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闸门,明确把商业航天纳入“可尚未盈利”的绿色通道,也促成了一批率先起跑的公司。
蓝箭航天。国内唯一具备液体火箭全链条研发能力的企业,已拥有成熟液体火箭朱雀二号,开始商业化运营;其研发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计划2025年首飞(首飞回收)。
屹信航天。卫星通信载荷的隐形冠军。通过新算法、新工艺实现载荷小型化,单颗卫星载荷重量控制在50公斤内,功耗降低40%;2024年已为26颗在轨卫星配套物联网载荷。
中科宇航。商业航天“国家队”的混改样本。已拥有成熟固体火箭力箭一号,开始商业化运营;液体火箭力箭二号计划2025年首飞(不回收)。
胡润研究院2025年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显示,中科宇航以110亿元人民币估值上榜,成为广州南沙区代表性商业航天企业;蓝箭航天以200亿元人民币估值上榜,是国内商业航天领域估值最高的企业之一。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屹信航天估值超80亿人民币,三家辅导企业的总估值超过390亿。
资本共识:2025是商业航天“拐点年”。
根据兴业证券测算,国内两大低轨星座将在未来三年带来年均180亿元的发射与配套需求,而现有民营火箭+卫星载荷有效供给不足60亿元。供需缺口决定了第一波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将享受稀缺性溢价。
不过,风险同样存在:
创新技术:技术能否实现突破(如可重复使用火箭、卫星核心技术),是匹配科创板要求的关键点之一。
产品风险:高风险行业,卫星火箭的成功或失利均将影响后续节奏。
盈利节奏:未来持续的收入和盈利能力也是重要一环,而商业航天“收入放量、利润滞后”的阶段特点,考验市场耐心。
在“1+6”新政下,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不仅更方便,而是直接为尚未盈利的硬核科技企业开辟了“专属快车道”。具体变化体现在“三降一提”:
1. 降门槛——“盈利”不再是硬约束
新规明确把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纳入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只要满足“市场空间大、技术阶段性成果、持续高研发”即可,不再考核营收或净利润。
2. 降时间——预先审阅机制
企业可在正式递交招股书前,把核心技术和风险点交给交易所“非公开预审”,提前锁定审核口径,平均节省2–3个月的反馈周期。
3. 降博弈——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背书
监管层把头部PE/VC、产业基金等“聪明钱”的入股比例、锁定期作为加分项,实质上让“市场投票”替代了部分行政判断,减少窗口指导的不确定性。
4. 提效率——再融资同步松绑
在审期间允许面向老股东增资扩股,“边审边融”解决研发烧钱痛点;上市后小额快速再融资授权额度从3亿元提至5亿元,并取消间隔期限制。
综合来看,第五套标准已从“可以上”升级为“快速上、持续融”。
对尚未盈利、但技术创新明确、资本消耗巨大的商业航天企业而言,2025年无疑是登陆科创板的“黄金窗口期”。
当卫星、火箭不再只是大国重器,而成为可以被PE/VC拆解的财务模型,属于中国商业航天的黄金时代才真正开始。
十年前,SpaceX用一场成功的火箭回收把商业航天从PPT变成现金流;今天,中国以科创板助力商业航天独角兽。
蓝箭、屹信、中科宇航谁将率先撞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变化,开始愿意为“太空基建”的长期主义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