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团队突破量子操控极限!AI助力2024个原子60毫秒精准重排

量子位 2025-08-14 17:10
时令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量子计算领域新里程碑,刷新世界纪录!

潘建伟团队利用AI技术,在60毫秒内成功构建多达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二维和三维原子阵列,刷新了中性原子体系无缺陷原子阵列规模的世界纪录。

为了展示这一快速重新排列数千个原子的新系统,研究人员还制作了一段以薛定谔的猫为主角的动画(包含549个原子)。

资讯配图

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被美国物理学会《物理》期刊作为研究亮点专门报道。

资讯配图

目前,该系统单比特门保真度达99.97%、双比特门保真度达99.5%、探测保真度达99.92%,已追平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国际最高水平,为构建基于中性原子阵列的容错通用量子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资讯配图

仅用60毫秒重排2024个原子

在介绍此研究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原子重排的技术到底有多牛。下面先展示一段以“薛定谔的猫”为主角的视频。

该视频以约33倍的慢速播放,展示了铷原子在230×230μm光镊阵列中的动态排列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检测原子受激光脉冲激发产生的荧光信号,对多达549个原子的空间位置进行实时成像与追踪。

为了进一步展示该系统的强大,研究团队还特意制作了下图,展示原子在三个水平层中复杂而精确的排列,其中每一层都模拟了石墨烯的结构(右下角插图)

资讯配图

那为什么要研究中性原子体系呢?

首先,中性原子体系是指由不带电的中性原子组成的系统,因具备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

在该体系中,中性原子被囚禁于光镊阵列中。为开展量子逻辑门操作,需先利用重排技术,将最初随机填充的原子阵列转化为无缺陷阵列。

然而,传统的重排方法受限于阵列规模增加带来的时间复杂度、原子丢失及计算速度等问题,阵列规模长期停留在数百个原子的水平,难以进一步提升。

量子计算机与这种重排方法有密切关系,它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二维光学陷阱阵列中的原子构成,每个原子充当一个量子比特。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在阵列中移动大量原子。

针对这一瓶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陆朝阳教授等合作者创新性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高度的并行性,并使操作时间与阵列规模无关,仅用60毫秒就成功构建了多达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二维和三维原子阵列。

简单来说,就是以往技术无法灵活操控光镊移动原子,只能逐个调整。如今借助AI算法,研究人员能够一次性完成光镊阵列调控,实现任意规模阵列中原子的同步移动。

资讯配图
实验装置示意图

审稿人对此项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2024个原子的无缺陷阵列已经刷新纪录。不过,对这一重排技术来说,这个数字还远未到极限。从算力角度看,实现该规模阵列的重排只需两块英伟达4090显卡。当前之所以停留在这一规模,更多是受到其它技术与硬件条件的制约。

如果用 “木桶理论” 来形容,这次在原子阵列重排上的进展,相当于其中一块木板有了质的提升,而要真正扩展量子比特的数量,还需要在多个领域补齐短板。

算法模拟结果表明,从2024个原子扩展到数万个并不存在本质障碍,但要在真实实验平台上实现,下一步必须提升激光器功率、挑战更多极限性能,并持续增强整体平台能力。

钟翰森表示,单项指标目前已经取得领先,但从单项指标走向工程化、系统化、集成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领域内不同的研究团队在不断地把木桶的所有木板凑齐,只不过各自的路径不同。

至于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前景,预计未来3-5年内,它将在一些狭窄的领域成为科研工具,而实现如密码破解等大规模应用,可能还需10年左右。

说回此研究,它汇集了量子计算领域的顶尖团队,由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合肥实验室上海基地)、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专家们共同合作完成。

团队介绍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团队成员:

资讯配图

潘建伟,浙江东阳人,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后赴奥地利留学,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他多年从事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2016年,潘建伟任首席科学家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开展世界上首次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2017年,潘建伟团队构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ENIAC)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2020年,潘建伟带领的团队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达成量子计算优越性。

2021年,他和陆朝阳等人再次构建“九章二号”,突破了113个光子的操纵技术。

2023年,他与陆朝阳、刘乃乐等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了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

资讯配图

陆朝阳,出生于浙江东阳,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与潘建伟院士共同构建“九章”、“九章二号”、“九章三号”,曾被诺奖得主Zeilinger称为“量子鬼才”。

主要科学贡献还包括:

1、证明虚数在量子力学中的必要性,奠定量子信息科学的数学基础。
2、实现最高品质的单光子和纠缠光源,构筑量子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
3、光量子信息技术的里程碑式突破:多自由度隐形传态和九章量子计算。

资讯配图

陈明城,福建漳浦人,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师从有“量子鬼才”之称的陆朝阳,为“九章”“九章三号”及“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的主要作者之一。

2019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2022年,达摩院青橙奖名单公布,陈明城获中国青年科学家获奖。

资讯配图

芮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0年与2015年于中国科大分别获得学士、博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任职博士后、特任副研,随后继续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先后在Nature(2篇)、Science(1篇)、Nature Physics(2篇)、Nature Photonics(1篇)、Phys. Rev. Lett./X(6篇)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篇,被SCI他人引用共592余次。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墨子杰出博士后奖学金、马普-哈佛量子光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奖学金(首任)。

资讯配图

苏兆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聘副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软件工程学士学位,2018年在悉尼科技大学量子软件与信息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

资讯配图

钟翰森,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潘建伟院士团队核心成员,海奇算光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作为“九章”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论文的第一作者,他主导了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发工作,实现了12光子纠缠等多项世界级科研成果。

2024年,他因在量子计算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青橙奖“最具潜力奖”。2025年,入选2024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名单。

他对此研究表示:

AI和量子结合的研究目前来讲并不多,而这项工作相当于AI和量子结合相对早期的探索。这次探索针对的是中性原子量子计算领域,上海在这一领域已率先开展布局。

参考链接:
[1]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8/148
[2]https://mp.weixin.qq.com/s/e3SE8cCF3giwmY8K4Orjww?scene=1
[3]https://physics.ustc.edu.cn/2025/0812/c33987a694426/page.htm
[4]http://m.top168.com/news/show-525516.html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


🎉 希望了解AI产品最新趋势?
量子位智库「AI 100」2025上半年
「旗舰产品榜」和「创新产品榜」
给出最新参考👇

资讯配图


🌟 点亮星标 🌟

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AI
more
聚焦AI产业落地,这5个早期项目积极寻求融资
被曝蒸馏DeepSeek还造假!欧版OpenAI塌房了
圆桌对话|AI 悖论:我们越追求它的智能,就越可能失去自己的智能?
苹果发力AI硬件,结果就是小度智能屏??桌宠机器人也要等到2027……
AI赋能持续变现,腾讯重回扩张周期
展商动态 | 小红书深度参与WAIC 2025:科技社交新生态与独立开发者创新成果亮相
360安全云架构全解,AI智能体如何开启「主驾」新时代?
腾讯混元开源游戏AI生成新工具!RTX 4090就能制作3A级动态内容
相AI相生,共赴未来!《2025中国·AI盛典》今日播出
3700元,HTC首款AI眼镜发布,谷歌OpenAI模型都能用,36小时超长待机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