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We Fly Together
低空经济出海合规:
读懂FAA与中国监管逻辑,
配套策略怎么建?

同样一台无人机,在美国适配MOSAIC规则,无人机可收放起落架自动解锁、夜间飞行功能激活、最大起飞重量提升至3千磅左右;在中国市场需额外嵌入北斗定位模块并接入UTMISS监管平台,飞行高度被严格限制在120米以内。“同款产品,双重合规”折射出中美低空经济监管逻辑的本质差异——美国以“性能松绑”激活创新,中国则以“安全优先”筑高门槛,在此情形下,出海企业如何穿行于双轨制合规迷局?
一、中美监管体系的底层逻辑差异
(一)FAA MOSAIC:
性能松绑下的创新狂欢
2025年7月正式发布的FAA MOSAIC规则,堪称美国低空经济的“松绑革命”:
性能参数全面突破
FAA新规载明,轻型运动航空器(LSA)的最大起飞重量可以达到约3千磅左右(约1360公斤);放宽了结构限制,允许4座设计、可收放起落架和电动推进系统。新规允许将速度更快、性能更高的飞机纳入LSA范畴,并提高了允许的最大失速速度。放宽对飞机重量的僵化限制,使得制造商可以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为飞机加装更多增强安全性的设计和设备。
运营场景大幅扩容
运动飞行员经培训后可操作直升机、执行夜间飞行任务,LSA航空器被纳入飞行训练、城市物流等商业场景。2025年6月30日,美国Joby Aviation研发的空中出租车在迪拜—艾因公路沿线的Margham测试基地完成首次载人试飞。
(二)中国低空办:
安全优先下的渐进式开放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在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推动下,正快速崛起成为万亿级的产业新赛道。而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石。这种理念体现在:
空域管理的数字化天网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MH/T4053-2022标准,定义了与无人机系统的实时数据接口关系。组织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拟飞行前1日12时前通过UOM平台提出飞行活动申请。《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加快规划建设“空联网”的目标:面向低空航空器规模化应用,推动通信基站、导航系统基站等设施共享共用,建设运行数据、检测数据、气象数据等数据存储设施。
适航审定的创新试点
采用“分类管理+特许准入”模式。例如,深圳智航的“飞碟”eVTOL通过特许飞行证在试点区域运营,后续再逐步完善CCAR-23部认证。
场景开放的有序节奏
2024年深圳市宝安区成立了低空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启用无人机系统应用测试基地并率先在全国开展无人机以及eVTOL噪声测试与评定工作,加速了各类低空飞行器在物流、旅游、城市交通等多个应用场景的广泛探索。顺丰集团旗下的丰翼科技在经历了多年的研发和试运营之后,于4月上旬宣布正式推出两款无人机物流产品:同城即时送、跨城急送。这也意味着无人机寄递服务在中国真正走入常态化商业运营阶段。
二、破局路径:
模块化合规的三个关键动作
(一)产品设计:
构建“核心模块+区域适配层”架构
核心模块
聚焦通用性能设计。无人机可通过双IMU冗余设计,同时满足FAA对LSA的故障容错要求和中国的关键系统冗余标准,在中美市场实现通用性能。此外,无人机产品动力系统需通过中国民航局专用条件验证,符合“单故障安全”原则,为后续出海适配FAA等效安全认定奠定基础。
区域适配层
针对美国市场增加夜间照明组件、卫星通信模块(如铱星系统),适配MOSAIC的夜间飞行权限;针对中国市场嵌入北斗短报文通信和电子围栏,确保实时接入国内监管平台。
(二)认证策略:双轨并行
美国市场的适航认证
无人机在美国通过适航认证需遵循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制定的多层次框架,根据无人机类型、用途和风险等级选择不同认证路径。
中国市场的创新审定
中国的低空经济“安全为先”,适航是产业化的闸口。2025年适航审定已进入“攻坚期”,从亿航三证落地到团体标准涌现,中国正以民航技术下沉与分级革新提速安全认证——这是技术耐心与监管智慧的双重考验。
(三)场景布局:
用细分需求规避规则冲突
· 美国—高性能场景突围:在美国高性能无人机市场,技术优势作为入场券,立足合规性设计、政治信任建立、本地化服务深度。通过绑定美国本土利益方(资本、客户、供应链),将企业转化为“美国市场的参与者”,穿透政策壁垒,优先布局能源、基建等民用领域。
· 中国—安全场景深耕:聚焦应急救援、电力巡检等公共服务领域。在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演练中,科卫泰的八旋翼救援无人机与热成像侦查无人机在四川雅安的多灾种模拟场景中表现出色,展示了其在极端条件下的高效作业能力。此次演练以地震、泥石流等复合灾害为背景,重点检验了无人机应急响应、科技赋能和多维度协同作战能力。
三、风险对冲:
四权合规体系的构建与落地
(一)空域权:
动态博弈中的资源争夺
· 美国策略:通过主导区域空管系统、绑定关键利益方、输出空域管理标准,成为低空生态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 中国策略:积极参与地方试点,如丰翼科技在广东梅州的物流航线获批后,通过“试点经验复制”模式向其他省份扩展。
(二)数据权:
跨境流动的合规红线
· 技术方案:采用“数据本地化+跨境脱敏”模式。例如,大疆在海外市场部署独立服务器存储飞行数据,仅向中国传输匿名化的统计信息,规避《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的监管风险。
· 法律保障:与海外合作伙伴签署数据保密协议,明确飞行轨迹、地理信息等数据的所有权归属。此前,大疆因未加密存储欧盟用户地理数据,未充分保障数据安全,非合同条款缺失,导致面临高额罚款。
(三)标准权:
全球话语权的隐形战场
· 技术专利布局:在 动力系统(氢燃料电池)、导航避障(激光雷达SLAM)、通信协议(抗干扰图传) 等底层模块全球优先申请,构建专利池抵御诉讼风险。
· 国际标准参与:将核心专利(如抗干扰图传协议、集群控制算法)嵌入 ISO/国际电联草案,主导性能指标制定,用技术提案抢占标准高地。
(四)相邻权:
社区关系的精细化管理
· 噪声控制:采用 三阶降噪技术矩阵,主动降噪,在住宅区自动切换“静音爬升角”,使地面噪声始终符合规范。通过声学实验室报告证明合规性,规避噪音罚款。
· 隐私保护:在居民区飞行时,无人机摄像头自动切换至红外模式,仅捕捉热成像数据,避免侵犯居民隐私权。
四、2026年或许成为
适航互认的窗口期
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罗兰贝格则预测,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市场规模到2035年将达2200亿美元,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场景创新潜力,或贡献超6万亿元的产业规模。当前,低空经济已形成物流运输、应急救援、城市交通等10余个应用场景,其中无人物流、低空旅游等有望率先规模化落地。适航互认试点的启动近在眼前:
· 技术共性点:在“飞行稳定性”“通信可靠性”等基础指标上实现部分参数互认。
· 区域试验田:探索“中国适航标准+FAA认证流程”的混合模式,企业可提前布局技术共性模块,降低未来合规成本。
结语
合规不是枷锁,而是重构竞争力的密钥。中美规则差异的本质,是“创新速度”与“安全底线”的动态平衡。对出海企业而言,既不能为迎合美国市场突破国内安全红线,也不能因忌惮合规成本错失全球机遇。道通智能的“固件锁区”、时的科技的“双轨认证”、峰飞航空的“场景细分”,这些案例证明:将规则差异转化为产品差异化优势,像搭积木一样组合通用模块与区域特性,才能在“性能导向”与“安全优先”的博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在低空经济这场全球竞赛中,合规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那些率先掌握“双面合规”艺术的先行者,终将在新一轮产业洗牌中占据制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