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源:智车科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下,自动驾驶产业正经历从技术竞赛到场景落地的关键转折。

投融资情况汇总
2025年1—7月,全球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领域的投融资呈现出“理性繁荣”的特征,资本布局更加聚焦商业化落地场景,技术迭代与产业应用形成深度协同。
根据新战略低速无人驾驶产业研究所等机构的不完全统计,仅国内市场就公开了近90起重要投融资事件,披露的融资总额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含IPO募资),其中7月单月新增融资额约15亿元,延续了上半年的活跃态势。
从融资规模看,亿元级及以上的大额交易成为主流,共发生32起(占比35.6%),其中5起融资额超10亿元,表明资本对成熟赛道的头部企业青睐有加。这些大额融资主要集中在商用车自动驾驶、核心硬件技术和Robotaxi规模化运营三大领域。与2024年同期相比,虽然融资事件总数略有下降,但披露的总金额增长约12.5%,平均单笔融资额从1.2亿元提升至1.67亿元,反映出资本向优质项目集中的趋势。
细分领域分布呈现显著结构化特征: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的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获得超35亿元融资,占比23.3%;智能驾驶系统及算法公司融资约40亿元,占比26.7%;车路协同与V2X相关企业融资约20亿元,占比13.3%;智能硬件(包括传感器、芯片、执行器)领域融资约30亿元,占比20%;其他领域(如智能座舱、高精度地图等)融资约25亿元,占比16.7%。
投资主体方面,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成为重要力量,在已披露的融资事件中,有55%明确由地方政府基金或国有资本主导,尤其在芯片、自动驾驶方案和矿山无人重卡赛道参与度更高。产业资本(如车企、科技公司)的战略投资占比约30%,而传统风投机构的份额有所收缩,反映出行业投资逻辑从“技术讲故事”向“产业造价值”的转变。
地域分布上,长三角地区以42%的融资事件占比领先,其中苏州、上海、杭州成为核心聚集地;珠三角地区占比28%,主要集中在深圳和广州;京津冀地区占比18%;其他地区合计占比12%。这种分布与地方产业政策导向、应用场景丰富度密切相关,例如苏州天瞳威视、上海时驾科技等企业的融资都得到了本地国资的强力支持。
主要投融资事件
上半年投融资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产业资本与科技企业深度绑定,如Momenta投资零一汽车形成“乘用车-商用车”技术协同;二是国资平台与地方产业基金深度参与,如鄂尔多斯国投对卡尔动力的连续投资,体现资源与资本的结合;三是商业化能力成为融资关键,易控智驾、挚途科技等均以具体落地数据作为融资背书。

投融资趋势分析
1.政策驱动与标准建设加速行业成熟
2025年成为自动驾驶领域政策密集出台期,工信部在《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加快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构建安全基线,同时推动自动泊车、仿真测试等关键标准的实施。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影响了资本流向—符合ASIL-D安全标准、具备明确量产时间表的企业获得更多青睐。
地方政府则通过“政策试点+资金支持”的组合拳推动商业化落地,如深圳、上海等地允许无人驾驶设备在清洁环卫领域规模化应用,直接带动了挚途科技等企业的项目订单和融资进度。政策红利形成的“安全垫”效应,使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资本开始入场,尤其在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政策支持与商业价值的确定性形成共振。
2.场景分化:封闭场景先于开放道路爆发
2025年资本明显偏好“看得见摸得着”的商业化场景,矿山无人驾驶成为最大赢家。相比于乘用车,商用车在封闭/半封闭场景(如港口、矿区、干线物流)更易实现技术落地,且降本增效的经济账更为明确。仅4-6月就发生6起融资事件,总额超12亿元,易控智驾、伯镭科技等企业均实现百台级以上无人矿卡的规模化落地。这类场景的吸引力在于:封闭环境下技术要求相对可控,客户为大型国企(如华能集团)支付能力强,且能实现7x24小时运营,综合成本可降低30%以上,商业价值清晰可见。
相比之下,面向城市开放道路的Robotaxi虽然仍受关注(如文远知行获Uber巨额投资),但资本更看重其与现有出行网络的融合能力。文远知行与Uber的合作模式——利用后者的全球用户网络和运营体系—代表了该领域的新趋势:纯技术公司难以独立存活,必须嵌入现有生态。
3.技术路线:端到端大模型成新赛道
上半年融资案例中,“端到端”成为高频关键词。零一汽车开发的ZSD自动驾驶技术采用“一段式”架构,将整个模型构建为单一整体,使系统简化90%,传感器成本减少60%;挚途科技也将端到端大模型作为B轮融资的主要投向。这种技术路线的转变反映了行业认知的深化:从追求“全栈自研”的技术完美主义,转向“够用就好”的工程实用主义。
与此同时,硬件创新仍受资本关注。主要集中在滑板底盘、车规级芯片和传感器领域。宁德时代子公司时代智能的滑板底盘技术获得20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超百亿元,凸显了资本对硬件基础创新的重视;时驾科技的智能悬架融资、天瞳威视的视觉系统融资表明,基础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同样能获得资本认可,尤其是能直接提升车辆安全性和乘坐体验的创新。这种“软件定义+硬件支撑”的投资组合,构成了行业技术迭代的双轮驱动。
4.资本结构:国资主导的产业托举时代来临
上半年55%的融资事件由国资背景机构主导,这一比例在2024年同期仅为30%,标志着自动驾驶投资进入“国资托举”新阶段。地方政府基金的投资逻辑呈现明显的“在地化”特征:鄂尔多斯国投投资卡尔动力,旨在提升本地矿区智能化水平;黄山国混创投投资挚途科技,直接推动其在黄山市高新区落地无人环卫项目。
这种趋势既带来机遇也存在挑战。正面效应是为行业提供了更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应用场景,负面风险则是可能出现的资源错配——部分项目可能因迎合地方政绩需求而获得超额投资,而非基于市场竞争力。如何平衡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未来展望: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复制
尽管2025年上半年自动驾驶领域融资活跃,但行业仍面临多重商业化挑战:
技术可靠性与成本平衡:实现全无人驾驶的技术长尾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特别是在开放道路的极端场景处理上,现有系统仍存在局限性。同时,高昂的硬件成本制约了规模化落地。
法规与责任认定滞后:全球范围内,L4级以上自动驾驶的法规框架仍不完善。在事故责任认定、数据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管理等关键领域缺乏统一标准。中国虽然积极推进“车路云”融合试点,但国家层面的立法进程仍落后于技术发展。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政策风险,也影响了资本的投资决策。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Robotaxi企业普遍面临盈利难题。Waymo在美国的运营数据显示,其每英里成本仍比传统出租车高出约40%。小马智行与锦江出租的合作模式通过与传统出租车企业分成来分摊成本,但长期盈利能力仍有待验证。
基于2025年上半年的投融资动态,自动驾驶领域的资本布局正呈现三大趋势性变化:
商用车赛道持续领跑:在可预见的未来,资本对商用车自动驾驶的偏好仍将强化。商用车自动驾驶的资本吸引力源于其明确的投入产出比。预计2025年下半年,干线物流、港口作业等场景将继续吸引大额融资。
“可量产技术”成为焦点:资本正从关注“实验室技术”转向青睐“可量产解决方案”。国泰君安的分析报告指出:“随着2025年高阶智驾进入快速发展期,以及国产化降本后搭载门槛降低,智能底盘有望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产业资本主导作用增强:产业资本正成为自动驾驶投资的主导力量。与传统财务投资者不同,产业资本不仅提供资金,更带来技术协同、供应链资源和客户渠道。预计到2025年底,产业资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占比将从当前的54%进一步提升至60%以上。
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测,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将于2030年突破8349亿元人民币,中国Robotaxi市场将在2035年达到445亿美元,2025-2035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96%。未来三年,随着多模态大模型、车路协同、高精定位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矿山作业、农业机械、特种车辆等细分场景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随着“车路云”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态势。
展望2025年下半年,资本将更加关注“可复制性”指标:矿山无人驾驶企业需证明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快速适配能力;城市配送机器人需要展示跨区域运营的标准化方案;智能硬件公司则需实现从样品到量产的成本控制能力。预计到年底,行业将出现首批年营收超10亿元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验证商业化路径的可行性。
全球布局方面,中国企业的出海将成为新亮点。文远知行与Uber计划未来五年在欧洲、中东15座城市部署Robotaxi,这种“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的模式可能成为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全球化的主流范式。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持续升温,Uber对文远知行的加码投资,预示着跨境合作将更加频繁。
总体而言,2025年上半年的投融资数据表明,自动驾驶行业正在经历从技术驱动”向“价值驱动”的深刻转变。资本的理性回归并非降温,而是为行业下一阶段的爆发积蓄能量——当技术成熟度、场景丰富度与资本耐心形成共振时,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商业应用将真正到来。
END


往期精选:

请点下【♡】给小编加鸡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