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模型、智能体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快速推动着AI应用在终端侧落地,人工智能终端正汹涌而来。作为用户侧承载大小模型部署任务的重要载体,AI终端将加快智能升级和自主进化,激活万亿元规模产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人工智能终端有利于提升高质量消费供给,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从智能终端到人工智能终端的跃升可谓是智能化终端的“二次革命”,从底层硬件到操作系统,从应用框架到交互方式,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终端及上下游产业也随时巨变。为推动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普及,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电子报》联手人工智能终端工作组推出“AI时代终端大变局”系列报道,将从产品之变、场景之变、技术之变、生态之变等角度探讨产业变化,并开设“大家谈”纸面圆桌论坛,凝聚业界智慧、共商产业大计。

当智能手表60秒完成“微体检”,当AI血压计打通慢病管理“最后一公里”,一场由AI终端驱动的“静默革命”正深度渗透医疗健康领域。从可穿戴设备到手术机器人,从家庭健康管理到核心诊疗场景,AI终端正在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更智能、更普惠的健康医疗新生态。
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
智能“私人医生”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人工智能赋能下,AI医疗健康终端正悄然融入大众日常生活,重塑个人健康管理范式。从轻便灵巧的智能穿戴设备,到AI血压计,再到AI陪护机器人,“智能私人医生”时代正加速到来。
在众多终端中,智能穿戴设备已成为AI与健康融合的典范。从心率、血氧、无创血糖监测,到睡眠分析、情绪管理,这些设备深度改变着大众的健康管理方式。
智能手表与手环是热度最高的品类。苹果、华为、三星、小米等科技头部企业积极布局,推出集成心率、血氧、睡眠分析、摔倒检测、ECG心电图、压力监测等多功能的产品。以华为最新推出的智能手表WATCH 5为例,长按智感窗3秒,即可一键激活“微体检”,60秒内获取包括心率、血氧、体温、心电图等在内的9项生命体征数据。
智能戒指作为继手表与手环后的新兴力量,凭借便携性与实时性,在健康监测与交互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比如,歌尔在2025年CES上发布的新一代智能交互指环,融合多模态交互(触控、手势、语音)与健康监测。血糖生物传感公司德康医疗与智能戒指制造商欧拉的合作,则致力于将血糖传感器数据与戒指体征指标整合,探索代谢健康管理新方案。
智能手表可以提供综合健康管理方案
AI血压计为慢性病管理带来革新。家庭是高血压防控的前沿,AI血压计通过打通“最后一公里”,有望将高血压防控关口前移。今年4月,讯飞医疗与爱奥乐医疗联合推出行业首款搭载医疗大模型的AI血压计。AI血压计操作简便,适合各年龄段用户居家自测,可提供实时应急指导、实时健康咨询、个性化健康宣教、AI电话提醒等多项功能,实现“精准测量+AI提醒+持续管理”的闭环服务。
除了上述具备日常健康监测功能的设备外,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的AI医疗健康终端也在向更多家庭场景开放与拓展。
近年来,VR技术已被用于辅助手术、远程医疗等专业领域,而“AI+VR”让VR设备向家用级的个性化医疗方案进军。联合学习AI模型和现有VR技术,VR医疗设备已进入家庭,为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物理和认知康复训练与评估。以凡聚科技基于VR技术的多动症康复训练方案为例,戴上VR眼镜的儿童看上去是在体验一场虚拟现实游戏,但实际上是在进行基于VR技术的儿童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康复训练。据浙江凡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秦路介绍,多模态反馈机制强化了神经重塑效果,系统的趣味化设计降低了患儿的焦虑感,让孩子主动、快乐地进行训练,这些都是传统疗法无法达到的。
此外,陪护机器人、智慧健康按摩椅等AI终端也在从商用向家用加速普及。梦网智能与南山妇幼保健院联合研发的国内首款医疗级母婴AI陪护机器人,通过语音交互、健康监测、智能提醒,帮助新手父母科学育儿。荣泰健康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的RT8900AI-25智能按摩椅,以智慧健康AI大模型为核心,突破传统按摩设备的固化限制,开启智能化动态健康管理新模式。
AI“大终端”重塑专业医疗场景
医疗机构是AI终端落地的又一阵地。为提升精细化管理、临床决策支持及资源协同共享等能力,医疗机构对在人工智能加持下的系统功能与性能要求升级,拥抱AI、推动多元化智慧终端落地专业医疗场景已是大势所趋。
医疗器械是AI终端落地的重要端口。引入AI监测设备、医疗机器人等各类终端,成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举措。
今年7月,北京怀柔13家医疗机构规模化投放23台多模态智能检测仪和AI智能检测仪。这些设备融合AI技术,模拟中医“望闻问切”诊疗过程,整合中医领域权威专家建议及中国中医科学院海量的临床数据。
人工智能健康检测仪器开始规模化应用
医疗机器人领域创新不断。4月,强联智创发布全球首创的AI导管塑形机器人,推动神经介入手术走向智能化、精准化、自动化。该产品融合AI专利算法与机器人微手指塑形技术,旨在攻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难题。
5月,北京长木谷自主研发的ROPAHIP人工智能髋关节手术机器人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全球首款搭载AI辅助骨科治疗系统的产品。其具备个性化术前规划能力,依托AI、深度学习及智能随动技术,实现假体精准安放,降低脱位风险,延长使用寿命。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终端“硬设备”外,在AI技术与软件的融合创新下,医疗语料终端、数字健康人等“轻量化”终端产品成为AI赋能医疗健康的又一突破口。
医疗大模型技术正深度融入诊疗流程及核心诊疗系统的产品设计。2024年12月,商汤科技联合库帕思科技等生态伙伴发布全国首个医疗语料终端产品“小库”。这一“高质量语料库+垂类模型+国产芯片”的“三合一”方案,将医疗大模型能力浓缩至“小终端”,满足医疗机构“即插即用”的本地化部署需求,兼顾数据安全并降低技术门槛与成本。
浙江省卫健委推出的数字健康人“安诊儿”,依托AI、大数据、云计算,化身“数字医生”被批量装进各种终端设备中,提供智能导诊、就医陪诊、报告解读、用药咨询、科普问答等智能、温暖、专业的服务。目前,“安诊儿”已覆盖浙江1800多家医疗机构,累计服务超3000万人次。
在中医领域,AI终端工具破解标准化难题。天纪智测技术创始人王诩表示,中医诊疗依赖医生对“望闻问切”信息的主观整合与经验判断,存在个体差异大、标准化难、基层资源不足、传承成本高等痛点。而AI技术通过数据建模、模式识别、知识图谱等能力,针对性破解这些痛点,提升诊疗效率与准确性,推动中医标准化、规范化,扩大服务的可及性。
据介绍,天纪智测推出的SpaceTime天纪云国学AI大模型,整合古今海量医案数据,以通俗症状表述提供健康咨询,实现中医诊断标准化、“五运六气”体质管理及24小时应急咨询。这类AI终端工具作为“虚拟专家”,通过简单交互生成初步辨证结果和处方建议。未来,方案提供方除了可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外,也可以服务于基层社区医院与街道和偏远农村。
AI医疗终端的未来已来,并正从“单点提效”走向“全流程重塑”。专家表示,这场由AI终端驱动的医疗健康产业变革,本质在于赋能——赋能医生精准决策、赋能患者主动管理、赋能系统高效运行。未来,随着政策、技术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一个以人为中心,更智能、更普惠的AI医疗健康终端新生态将加速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