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要点纵航 Subscribe for More


在城市空中交通(Urban Air Mobility, UAM)的发展蓝图中,安全性是公众接受度和市场推广的核心前提。垂直起降飞行器(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要成为主流通勤方式,必须在安全性上超越传统地面交通工具,并建立一套可量化、可验证的安全标准。本文将系统梳理VTOL的安全目标、技术突破及实现路径,深入分析分布式电力推进、自主性技术等如何共同构建比汽车更安全的空中交通系统,并探讨其面临的认证、技术与公众信任挑战。

安全目标:
以数据为基准的量化标准
VTOL的安全目标并非简单对标现有航空标准,而是以公众日常依赖的汽车为基准,追求更高的安全冗余。VTOL的致命事故率需达到“每1亿乘客英里0.3人死亡”,这一目标较当前Part 135航空运营(含通勤和按需航班)低4倍,较私人汽车低1倍,即实现“比开车安全两倍”的核心指标。
这一目标的确立基于对现有交通方式安全数据的对比分析(见表1)。数据显示,Part 135运营的致命事故率为每1亿乘客英里1.2人,是私人汽车(0.643人)的1.9倍;而商业航班(Part 121)的安全性最高,仅为0.004人。VTOL的安全目标不仅要超越汽车,还要逐步接近商业航空的安全水平。

表1 不同交通工具的致命事故率对比
选择Part 135作为基准而非通用航空(General Aviation),是因为VTOL的运营模式更接近有严格监管的空中出租车服务,而非私人驾驶的通用航空飞行器。通用航空事故率高(12.1人/1亿乘客英里),主要源于私人飞行员经验不足、维护不佳等问题,而VTOL将采用商业化运营、专业维护和标准化流程,先天具备更低风险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目标的设定需兼顾公众认知。公众普遍认为商业航空比开车更安全,这为VTOL设立了更高的心理预期。若VTOL的安全性仅与汽车持平,可能难以获得广泛接受,因此“两倍于汽车安全”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市场推广意义。

事故根源分析:
从人为错误到机械失效
要实现VTOL的安全目标,需先明确现有航空事故的核心诱因。通过分析Part 135运营数据发现,50%的致命事故与飞行员错误直接相关,主要包括三类场景:
可控飞行撞地(Controlled Flight Into Terrain, CFIT):指飞行器在可控状态下意外撞向地面或障碍物,多因飞行员对位置判断失误或天气条件误判。在阿拉斯加地区,此类事故占比高达60%,主要源于该地区缺乏雷达监控、实时空管和准确气象数据。
空中碰撞:由于飞行员视觉避让失效或通信不畅导致的飞行器相撞。传统依赖“看到并避让”(see-and-avoid)的规则在复杂空域难以奏效,尤其在低能见度条件下。
失速与失控:由飞行员操作失误、机械故障或极端天气引发的姿态失控。直升机在城市低空环境中失速后,自旋降落(autorotation)的成功率极低,而VTOL的飞行高度(通常低于3000英尺)进一步压缩了应急反应时间。
除人为因素外,机械失效也是重要风险源。通用航空中,18%的事故与发动机故障及燃油管理失误相关。传统直升机依赖单主旋翼和尾旋翼,任何关键部件失效都可能导致致命后果。

技术突破一:
分布式电力推进(DEP)的安全冗余
传统直升机的致命缺陷在于单点故障可能导致整体失效,例如发动机故障或主旋翼系统失效。VTOL通过分布式电力推进(Distributed Electric Propulsion, DEP)技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安全性提升的核心突破口。
DEP技术采用6个以上的电机、控制器和冗余电池总线架构,即使单个电机失效,剩余动力系统仍能维持飞行控制。例如,6旋翼VTOL单个电机失效仅损失17%的推力,而电动电机的峰值功率(短时间可提升50%以上)可临时补偿这一损失,确保安全降落。相比之下,双引擎直升机需设计2.0以上的推重比以应对单引擎失效,导致效率低下和成本高昂。
DEP的冗余设计还体现在飞行控制系统中。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可实时监控电池电压、电机温度等参数,通过冗余主控制器优化性能,避免单点故障扩散。这种“无单点失效”设计,使得VTOL在动力、控制等关键系统上的可靠性远超传统直升机。
此外,DEP架构降低了对复杂机械结构的依赖。传统直升机的主旋翼需通过机械连杆实现变距控制,而DEP通过独立控制多个旋翼的转速和角度实现姿态调整,减少了机械故障风险。NASA的GL-10验证机等案例显示,DEP设计可将机械复杂度降低70%以上,显著减少维护相关的安全隐患。
DEP技术还优化了垂直起降阶段的安全性。直升机的旋翼下洗气流(downwash)速度通常为2-10磅/平方英尺,而DEP VTOL的盘载荷(disc loading)更高(10-20磅/平方英尺),下洗气流更集中,可减少地面效应干扰,降低起降阶段的姿态失控风险(见图1)。

图1 不同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盘载荷与功率需求关系

技术突破二:
自主性与飞行员辅助系统
人为错误是航空事故的主要诱因,VTOL通过逐步提升自主性,从辅助飞行员到完全自主,系统性减少人为风险。这一过程遵循SAE自动化分级标准(见表2),分为三个阶段:

表2 SAE自动驾驶分级标准
初级阶段(SAE 1-2级):引入飞行员辅助系统,如自动地面防撞系统(AGCAS),该系统已在F-16战斗机上验证,可在飞行员失能时自动规避地形。同时,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系统将在2020年前普及,实时共享位置信息,减少空中碰撞风险,阿拉斯加地区的应用案例显示其可使空中碰撞率下降60%以上。
中级阶段(SAE 3-4级):实现轨迹控制而非状态控制。飞行员只需设定目标航线,飞行器自主优化速度、爬升角等参数,减少操作负荷。这种模式已在军用无人机中验证,可使飞行员决策错误率降低50%。例如,VTOL的飞控系统可自动规划从悬停到平飞的最优过渡轨迹,避免进入危险气动状态。
终极阶段(SAE 5级):完全自主飞行。通过激光雷达(LIDAR)、合成视觉系统(SVS)等感知技术,结合城市空域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自主避障和路径规划。模拟数据显示,完全自主可将人为错误导致的事故率降低至Part 135水平的1/10。此外,地面“掩体飞行员”(bunker pilots)可同时监控多架VTOL,在紧急情况下远程接管,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性的推进将伴随严格的认证流程。本文建议采用“统计证明”路径:先通过有人驾驶积累安全数据,再逐步引入自主功能,直至数据证明自主系统的安全性优于人类飞行员。这一过程类似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逻辑,但航空领域的验证标准将更为严苛。

辅助安全技术:
从应急回收到智能维护
VTOL在主动安全之外,还通过多重被动安全技术构建“最后一道防线”,确保极端情况下的乘员生存。
弹道回收系统(Ballistic Recovery Systems, BRS)是最关键的被动安全装置。与传统直升机无法在低海拔安全自旋不同,VTOL的小型旋翼设计使其可配备整机降落伞,在动力完全失效时展开,将坠落速度降至安全范围。截至本文发布,BRS已在通用航空中拯救358人生命。新型BRS可在低速、近地面等复杂场景下工作,进一步覆盖90%以上的潜在事故场景。
机身安全设计同样重要。例如,全机气囊可缓冲着陆冲击,尤其适用于城市密集区域的紧急迫降;抗坠毁座椅可减少乘员所受冲击力,降低脊柱损伤风险。这些技术已在赛车和军用航空器中验证,正逐步适配VTOL的重量和空间约束。
智能维护系统则从源头减少故障风险。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池循环寿命、电机健康状态等参数,结合机器学习预测潜在故障,使维护间隔延长至传统直升机的3倍以上。例如,电池管理系统可提前预警容量衰减,避免飞行中突然断电;电机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控过热风险,及时触发降功率保护。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技术路径清晰,VTOL的安全实现仍面临三大挑战:认证标准滞后、极端天气适应、公众信任建立。
认证标准滞后是最紧迫的问题。现有航空法规(如FAR Part 23/27)未涵盖电动VTOL的特殊设计,需通过“等效安全水平”(Equivalent Level of Safety, ELOS)路径获得批准。这要求制造商提供大量测试数据,证明DEP、自主性等新技术的安全性不低于传统标准,过程可能耗时4-8年。
天气适应性是另一难点。结冰、强风等条件可能导致动力损失或姿态失控。结合防冰涂层(减少结冰风险)和电动电机的短时峰值功率(快速脱离结冰层),可将恶劣天气下的可用率提升至85%以上。此外,分布式旋翼设计可通过快速调整各旋翼推力,抵消阵风影响,提升低空飞行稳定性。
公众信任则需要长期数据积累。初期运营可选择天气稳定、地形简单的城市(如洛杉矶),逐步扩展至复杂环境,并通过透明化安全数据(如实时事故率)增强接受度。研究表明,当公众感知到的事故率低于汽车的1/2时,接受度将显著提升。
未来,随着自主性技术成熟和运营数据积累,VTOL的安全目标将进一步提升至商业航班水平(每1亿乘客英里0.004人死亡)。届时,城市空中交通将真正成为比地面交通更安全、高效的替代方案,重塑人类的通勤方式。

总结
VTOL的安全性并非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分布式电力推进、自主性系统、被动安全装置等多技术的协同作用,辅以严格的认证流程和数据驱动的运营优化。本文提出的“比开车安全两倍”目标,既是技术挑战,也是市场推广的必要前提。
从短期来看,VTOL需在有人驾驶模式下积累安全数据,逐步验证DEP和辅助系统的可靠性;中期通过部分自主性减少人为错误;长期则通过完全自主和智能维护,实现接近商业航空的安全水平。这一路径虽充满挑战,但随着技术迭代和产业链成熟,城市空中交通有望成为人类交通史上最安全的方式之一,为拥堵的城市带来“三维通勤”的新可能。
来源:公开信息,要点纵航整理
提示:原创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免责申明:本文中所含内容乃一般性信息,包含的价格及观点仅供贵方参考,要点纵航不对任何方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要点纵航专注于低空经济和eVTOL技术的发展,识别并研究行业的关键障碍及相关需求。我们通过提供数据、分析和见解,与行业参与者共同致力于实现安全、可持续、低成本且可及的变革性城市空中出行方式。一公里的地面交通只能带您走一公里,而一公里的空中飞行可以带您到任何地方!
如您想获取更多关于eVTOL技术的最新消息,请添加相关人员或通过电子邮件,把您的要求发送给我们。

18958230600

alfred.shen@cycolpower.com

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