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发布的《垂直起降飞行器认证咨询通告》,为eVTOL等新型飞行器提供了自1940年代直升机问世以来首个系统性认证框架。这一框架通过联邦航空条例21.17(b)将动力升力飞行器归类为“特殊类别”,既设定了12500磅(5669.9千克)的最大起飞重量、6人载客限制及电池电动动力系统等基准标准,又允许FAA针对高风险设计保留裁量权。该指南吸纳了与JobyAviation、ArcherAviation等企业的合作经验,为全球低空经济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技术突破与监管创新的协同演进
动力升力飞行器融合了直升机垂直起降能力与固定翼飞机巡航效率,其跨界设计长期挑战传统监管体系。以JobyS4机型为例,其倾转旋翼构型在垂直起降阶段噪音可控制在70分贝(相当于普通轿车行驶声),巡航速度达320千米/小时,航程覆盖240千米,这类性能指标难以被传统航空器标准体系涵盖。新指南强化了气动机械稳定性要求,针对可能导致失控的共振现象制定专项测试标准,确保全场景安全。相较于2024年草案,最终版指南的20余项调整体现了监管智慧与产业需求的平衡:用“飞行剖面”替代最低速度要求,为多样化设计松绑,使BetaTechnologies的Alia250eVTOL等机型能在-20℃~50℃环境中保持续航稳定性;升级螺旋桨测试标准,以应对城市穿梭中年均超3000次起降的高负荷;“性能标准去乘客化”则让货运或应急机型可选择基础标准,载客机型按需适配更高安全等级,直接推动中银金融租赁100架E20eVTOL货运订单的落地可行性。
市场影响与产业生态的连锁反应
FAA认证指南的发布,为低空经济产业链成熟打开了关键缺口。据预测,美国低空经济规模将从2025年的120亿美元增至2035年的1500亿美元,其中城市空中交通(UAM)占比超40%。

企业层面,JobyAviation已完成FAA五阶段认证的第三阶段,计划2026年在洛杉矶启动商业化运营,单程票价预计150~200美元;上海时的科技E20eVTOL获阿联酋Autocraft10亿美元订单,其五叶螺旋桨设计实现40分贝巡航噪音与200千米航程,印证了合规机型的全球市场需求。基础设施方面,全球超1500个垂直起降场处于规划阶段,美国重点布局洛杉矶、达拉斯等12个城市,2029年预计建成980个,这些节点的密度与分布将直接决定服务覆盖效能。国际合作上,FAA与加拿大、英国等五国签署的《先进空中交通适航审定路线图》,通过互认测试数据将认证周期从5年压缩至3年,既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又加速技术流动——如中阿合作优化的沙漠气候适配技术,未来可反哺其他干旱地区运营。
全球竞争格局与行业深层挑战
美国虽在标准制定上先发,但全球低空经济竞争已呈多极化。中国2023年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预计2035年达3.5万亿元,红河州“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试点将医疗物资运输时间从1小时缩至5分钟;欧盟通过EASA的SC-VTOL标准,支持德国Volocopter在巴黎奥运会期间提供空中出租车服务,单程票价约250欧元;阿联酋以“低空经济特区”政策吸引全球资源,对达标外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并开放120米以下空域备案制飞行。繁荣背后,行业面临多重挑战:电池能量密度制约航程(当前主流eVTOL续航200~300千米,固态电池量产或需至2030年后);适航认证复杂度高,如E20需通过中阿双重认证,仅特殊环境测试就耗时18个月;公众接受度待提升,2025年全球民调显示仅38%受访者愿乘坐eVTOL,噪音与安全担忧是主因;政策协同存在阻力,如美国FAA与纽约市在飞行高度上的分歧,直接影响服务网络优化。

FAA认证指南标志着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现实的关键转折。未来十年,技术迭代与政策完善将推动这场革命深化:成本上,规模效应与电池进步将使eVTOL每千米运营成本从2.5美元降至0.8美元,接近高端出租车水平;应用场景向细分领域延伸,如沃飞长空计划在成都山区建立的eVTOL应急网络,可将危重病人转运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中国邮政ZC500无人机已在16省开展农产品快递,260千克载重与10小时续航重塑偏远地区物资流通;国际标准趋同加速,FAA五国框架与中国主导的ISO规范形成互补,更利于平衡创新与安全。正如FAA局长BillyNolen所言:“我们正在书写航空史的新篇章,而这份指南是关键的开篇之笔。”未来十年,如何平衡创新与安全、让低空经济服务于城市效率与民生改善,将是全球共同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