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观点:人工智能加速赋能新型工业化

资讯配图



赛迪智库·数字经济首席研究员

王宇霞

数字经济首席研究员 

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室主任

资讯配图

主要从事数字经济、大数据、数字化转型、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产业研究、行业分析、政策规划、前沿技术跟踪等。


主持或参与政府及企业委托课题30余项,包括《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和规划研究》等。参与撰写学术专著6部,编制研究报告20余份,发表媒体文章、学术文章30余篇,包括《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究报告》《数字经济百项场景研究报告》《中国“新基建”发展研究报告》等。


8月15日,由中国工业报社主办的2025中国工业论坛新型工业化实践大会在西安召开。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字经济领域首席研究员、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室主任王宇霞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范式变革与路径建议》的主题演讲。

资讯配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字经济领域首席研究员、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人工智能产业研究室主任王宇霞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变革潜力,契合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将全方位、深层次赋能工业发展,产业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加速,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

“人工智能正打破‘虚拟和现实’的边界,推动技术创新范式的根本性变革;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推动生产制造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打通‘供给和需求’的隔阂,推动组织管理范式的根本性变革。”王宇霞表示。

在王宇霞看来,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时代的通用性技术,成本和门槛不断降低,为赋能千行百业打开新空间。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典型案例加速涌现。全链条智能化驱动制造业升级,催生研发生产服务新模式。多技术跨领域深度融合创新,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软硬件产品智能化迭代升级,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从小模型到大模型,再到统一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路径成为行业主流共识。通用大模型成本高昂,垂直领域适配性不足,垂类应用成为AI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应加强语言、视觉、多模态等底层算法研究,开发适应工业领域特点的高性能算法;推动大模型增强对工业领域跨场景任务、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促进大模型与小模型协同应用。”王宇霞分析,“应充分利用大模型能力,发展智能编程等辅助软件,推动大模型与工业软件的结合,促进工业软件向低代码、零代码开发。鼓励开发AI原生的工业APP,如工业智能体等,推动智能工业APP资源库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

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上,王宇霞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在标准和评测体系上,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体系;完善评测机制,建立大模型工业应用测试问题集,构建高效可信的评测体系。

二是在管理与服务体系上,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加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完善开源体系建设,支持一批高水平开源项目落地应用。

三是在人才引进培育上,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引育力度。完善人才引育政策,营造适宜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育、留的良好环境;创新“AI+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设置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

来源 | 8月19日中国工业报、赛迪智库

编辑 | 办公室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资讯配图

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内容违规问题,请联系处理。 
人工智能 工业
more
成都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若干政策的通知
【教育】《教育研究》王建华《我们为什么需要人工智能启蒙教育》
【教育】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
【教育】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
要闻 |《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政策解读
即将开始|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丰”会暨“科技潮·AI奇遇记”汽博AI嘉年华
【报告】人工智能专题二:2025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应用实践与展望:未来人工智能趋势研判!(附PDF下载)
前沿 | 中非人工智能领域合作:概述、挑战与建议
【教育】熊璋:深耕人工智能教育沃土聚焦下一代健康成长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2026届全球校招开启
Copyright © 2025 成都区角科技有限公司
蜀ICP备2025143415号-1
  
川公网安备510156020013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