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与铁路先驱,能为我们当下的 AI 时代带来何种启示
作者:SANGEET PAUL CHOUDARY
日期:2025 年 8 月 24 日
每一份初创公司的融资方案都声称自己是 AI 原生。
每一家行业巨头都坚称自己正在转型为 AI 优先。
但当你追问这些时髦词汇的真实含义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一些陈词滥调:更快的自动化、更智能的工具、代理式工作流。
再深入探究,答案总是停留在运营层面——无非是在今天的游戏规则里,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快罢了。
大多数高管谈论 AI 时,仿佛它就是电力:一种可以即插即用到任何流程中的通用资源。这个比喻虽然方便,却极具误导性。
电力的重要性,与其说是一种输入,不如说它作为一种架构,重新定义了整个生产的组织方式。
过去蒸汽驱动的工厂,所有机器都围绕一根巨大的主驱动轴来组织;而电动机的出现,则让生产线可以被彻底地重新设计。
除非你围绕 AI 的架构特性来重塑你的业务,否则你根本谈不上是真正的 AI 优先或 AI 原生。
纵观经济史,那些开创了新技术时代的组织,很少是那些仅仅采用了新技术的组织。
真正的开创者,是那些允许新技术架构从根本上重塑他们工作、协作和竞争方式的组织。
要理解成为 AI 原生的真正含义,我们必须跳出当下的流行语,回顾历史,看看每当一种新的底层技术出现时,那些更宏大的结构性变革是如何发生的。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观点。
下文的框架源自经济史,指出了一个系统真正原生于一种新架构时,反复出现的四个标志性特征:
重新定义价值的原子单元 将约束本身视为设计的核心 重组整个组织体系 重塑竞争优势的来源
从威尼斯商人的账本到活字印刷,从电报到集装箱和条形码,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这种模式上演。
每一次的赢家,无一例外,都是那些停止将新工具嫁接到旧逻辑上,而是用新架构的蓝图,彻底重建自身系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