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总结
《多关节机器人原理与维修》内容总结
一、图书基础信息
- 基本信息
:由孙汉卿、吴海波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3 年 1 月出版,ISBN 978-7-118-08608-9,定价 58 元,上架建议为机械自动化领域。 - 适用人群
:既可用作工科院校机器人(机电一体化)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能为从事工厂自动化、设备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二、内容架构与核心章节
(一)内容总览
全书从应用角度出发,系统涵盖工业机器人概念、机械结构、核心部件原理、伺服系统、控制器、运动学与动力学,以及维修方法,兼顾理论分析与工厂实际应用,且各章节独立,读者可按需阅读单章内容。
(二)各章节核心内容
- 第 1 章:工业机器人概述
- 定义与发展
:工业机器人是可编程、具人部分功能可替代人工作的设备,1954 年第一台在美国诞生,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在政府支持下快速发展,如今成为工业自动化三大技术支柱之一(与数控、可编程控制器并列)。 - 应用优势
:能提高生产率(如机器人弧焊速度是人工 3 倍)、提升产品质量(点焊重复定位精度高),且具备柔性化特点,可适应小批量、个性化生产需求。 - 分类
:按发展阶段分 “示教再现” 型(第一代)、带环境感知传感器(第二代)、具判断决策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第三代);按用途分工业、服务、水下、空间机器人等。 - 关键概念
:详细阐述自由度(决定运动灵活性,工业机器人通常需 6 个自由度以实现空间位置与姿态控制)、作业空间(末端操作器可达区域,需考虑奇异点影响)、承载能力(与机构尺寸、驱动系统容量、运行速度相关,分法兰盘连接和手爪抓取两种情况)、运动速度(含启动、加速、等速、减速、制动过程,需平衡效率与精度)、位置精度(多为重复定位精度,受负载、惯性力、减速器回差等因素影响)。
- 腕部
:多采用 RBR 结构(两个旋转中间夹一个摆动),3 个轴(R、B、T 轴)由交流伺服电动机驱动,通过齿轮或齿形皮带轮传动,需注意轴承安装、密封及拆装顺序(先拆左后拆右,先拆 R 轴再拆 B 轴最后拆 T 轴)。 - 上臂与下臂
:上臂多为空心结构以安装传动机构,下臂需承受上臂等负载,部分配备平衡机构(如弹簧结构)平衡重力产生的阻力矩,且两者连接需保证同心度与刚度。 - 回转部分(S 轴)
:带动上下臂旋转,由大容量伺服电动机驱动,通过多组齿轮传递运动,需注意齿轮啮合精度与润滑密封。 - 底座
:支承整个机器人重量,包含 S 轴减速器、插座基座、止动块与限位开关等部件,需保证安装稳固与密封防漏。
- 整体结构划分
:机械结构分为腕部、上臂(U 臂)、下臂(L 臂)、回转部分(S 轴)、底座部五大部分。 - 各部分细节
:
- 概述
:两者是机器人核心减速部件,谐波减速器减速比大、尺寸小但回差较大,多用于姿态轴;RV 减速器结合渐开线行星传动与摆线针轮传动,刚性大、回差小,多用于负载较大的位置控制轴。 - 谐波减速器
:由刚轮、柔轮、波发生器组成,通过柔轮弹性变形实现错齿运动,单级传动比 50-4000,传动效率 92%-96%,需注意柔轮材料选择(如 30CrMnSiA)与齿廓修形。 -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行星轮为摆线轮,内齿轮为针轮,是一齿差传动,传动比大且转臂轴承载荷小、传动平稳,需注意针齿销刚度与摆线轮齿廓过切问题。 - RV 减速器
:1986 年日本帝人公司研制,结构紧凑、传动比 157-192、刚性大、抗冲击,由渐开线行星齿轮与摆线针轮传动组成,需关注摆线轮修形(移距、等距、转角修形)以保证传动精度与减少空程角误差。
- 概述
:机器人多采用交流伺服系统,通过交流矢量法将交流电动机等效为直流电动机控制,核心是解决交流电动机转矩电流与励磁电流耦合问题,依托计算机、电力半导体(如 IGBT)等技术发展实现产业化。 - 三环系统
:由位置环(外层,保证定位精度,输出为速度指令)、速度环(中层,保证速度快速响应,输出为电流指令)、电流环(内层,控制转矩,保证电流稳定)组成,均采用比例积分(PI)调节器,实现无差控制。 - 三相交流永磁电动机
:分为直流无刷电动机(定子通方波电流)与交流同步电动机(定子通正弦电流),转子采用钕铁硼等永磁材料,需分析磁路(如直轴 d 轴、交轴 q 轴电感差异)、转矩方程(含电磁转矩与磁阻转矩),且要避免永磁体退磁。 - 矢量控制
:通过坐标变换(a、b、c 坐标向 d、q、o 坐标转换)将定子电流分解为转矩分量(q 轴)与励磁分量(d 轴),实现类似直流电动机的解耦控制,可通过磁场定向(如 i_d=0)使控制效果最优,需配合位置传感器(如光电编码器、旋转变压器)检测转子位置。 - 驱动系统
:由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为直流电)、中间环节(滤波稳压)、逆变电路(将直流电转为交流电)组成,通过 PWM(脉冲宽度调制)与 SPWM(正弦脉冲宽度调制)产生所需电流波形,需注意载波频率选择(如 IGBT 常用 8kHz、16kHz)与电流反馈控制。
- 概述
:控制器是机器人 “大脑”,兼具硬件与软件功能,硬件包含电源、信号处理、接口等模块,软件负责运动控制、逻辑控制等。 - 硬件结构
:分析控制器各硬件模块(如 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的功能与连接,电源需稳定供电,信号系统需处理位置、速度、电流等信号,且要具备抗干扰能力。 - 软件部分
:虽未分析具体软件,但介绍软件功能(如运动轨迹规划、逻辑判断、安全控制),依托操作系统与控制算法实现,需保证软件稳定性与实时性。
- 运动学
:研究机器人位置与姿态描述(如齐次坐标变换)、运动学正解(已知关节变量求末端位姿)与逆解(已知末端位姿求关节变量),需用到雅可比矩阵分析关节速度与末端速度关系。 - 动力学
:研究机器人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惯性力、重力、摩擦力等对运动的影响,为电动机选型与控制算法优化提供依据,需建立动力学方程(如拉格朗日方程)。
- 交流永磁电动机
:检查绕组绝缘、轴承磨损、永磁体磁性,维修时需注意拆装顺序与部件保护。 - 伺服驱动器
:检测电源、功率模块(如 IGBT)、信号电路,排查故障需借助仪器测量电压、电流信号。 - 控制器
:检查硬件连接、软件程序,若出现故障可先排查电源与接口,再考虑程序修复或硬件更换。 - 本体与电缆
:检查机械部件磨损、紧固情况,电缆有无破损、老化,维修时需保证安装精度与密封。 - 减速机
:检查齿轮啮合、轴承磨损、润滑油状态,维修时需注意回装精度与润滑油脂选择。
- 概述
:结合作者经验,阐述机器人核心部件维修方法,强调维修需基于对结构与原理的理解,且要做好维修记录与安全防护。 - 各部件维修
:
三、本书特色与价值
- 实用性强
:从工厂实际应用出发,不仅阐述理论,还详细介绍机器人结构拆装、部件维修等实操内容,如腕部轴的拆装顺序、减速器润滑维护等。 - 针对性明确
:区别于侧重理论研究的同类书籍,重点分析机器人具体结构(如安川机器人三维结构图)、装配关系、配合尺寸,满足工厂技术人员需求。 - 知识全面
:涵盖机器人从原理到维修的全流程知识,且各章节独立,方便不同读者(管理人员、工艺人员、维修工等)按需获取所需内容,为机器人相关学习与实践提供系统参考。



本书免费下载地址
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工智能产业链union”回复关键字“机器人设计04”获取下载地址。
往期推荐:
【AI加油站】机器人设计系列一:《IBM Robocode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从Java编程到智能战斗系统指南(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