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改版啦!想第一时间接收机器人行业最新资讯,请点击蓝字关注维科网机器人→并点击主页右上角→将公众号设为星标
近日,“机器人第一股”新松机器人发布2025年半年报。
报告显示,该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6.60亿元,同比仅微降0.07%,营收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归母净利润为-9535.82万元,同比下降54.3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22亿元,同比下降12.66%。盈利能力方面,该公司毛利率为14.62%,较上年同期亦略有下降。

分产品来看,各业务线上演 “冰火两重天”。工业机器人营收2.70亿元,同比下降46.11%,毛利率19.89%。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其他三大业务均实现营收同比增长:自动化装配与检测生产线及系统集成营收7.39亿元,同比增长44.60%,毛利率10.04%;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装备营收3.27亿元元,同比增长10.83%,毛利率10.49%;交通自动化系统营收5095.69万元,同比增长61.93%,毛利率4.86%。此外,半导体装备营收2.69亿元,同比降15.88%,毛利率高达27.62%,仍是最强的板块之一。

尽管短期业绩承压,新松没有放慢创新脚步,持续通过研发投入巩固核心竞争力。上半年,该公司研发投入约1.37亿元,同比显著增加15.89%。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公司拥有专利737项,其中发明专利458项,实用新型145项,外观设计134项;软件著作权223项,凸显技术硬实力。

与此同时,政府补助也为其上半年业绩提供了一定缓冲。财报发布之际,新松机器人同步公告称,收到政府补助约2444.44万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绝对值的比例为12.62%。截至2025年6月30日,计入递延收益约1,474.43万元;计入其他收益约970.01万元。上述补助增加2025年上半年利润总额约970.01万元(未经审计)。
工业机器人产品品类丰富的企业之一
2007年,新松机器人在通用汽车全球招标中成功突围,成为国产机器人首次叩开国际供应链大门的企业。
历经多年深耕,新松机器人打造了以自主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核心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全产业价值链,自主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伺服系统设计、机器人软件设计和编程、运动学规划、3D视觉、力感知等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储备不仅支撑起其多元化的产品矩阵,更成为抵御行业周期波动的“护城河”。
也正因如此,新松机器人拿下诸多“金字招牌”,如中国第一家从事机器人产业化和实现机器人出口的企业,工业机器人领域内产品品类丰富的企业之一,国际少数能够为客户提供完整的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供应商......

今年上半年,新松机器人在核心产品优化与行业应用拓展上可谓“快准狠”
一方面,新松机器人快速推进六轴工业机器人产品标准化模式,实现了销量快速增长,强化了自身在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该公司还忙着给产品“升级打怪”,如点焊机器人的应用包发布,还自主开发了运动规划算法新增Nurbs曲线优化、伺服电机的变加速功能、IMRS2.0软件平台等,“软硬协同”能力再升级。
市场落地端,新松机器人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容。汽车行业,该公司承接国内知名电动车制造企业汽车底盘合装与电池包合装项目;锂电行业,与全球锂电制造龙头企业合作,自主研发了移动机器人多车型多路径调度系统等。
前不久,新机器人中标了沈阳地铁9号线二期工程综合监控系统集成项目,中标金额为3760.08万元。
海外市场拓展,新松机器人同样取得突破:携手美国全球知名新能源车企,成功落地新能源卡车工厂电池包合装转运项目;首次与美国知名电动车企客户开展合作,为其提供负载五吨的户外无人驾驶牵引车;与国内某知名电动车制造企业在印尼的整车装配智能化项目开展深度合作,成为当地开展整车装配智能化改造的标志性项目。

半导体装备业务方面,新松机器人携大气机械手、真空机械手系列、EFEM、真空传输平台等产品,持续拓展半导体制造关键环节应用场景,产业化应用实现规模效应。
根据WSTS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额将超7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当下,AI和汽车智能化等浪潮正拉动产业链增长,新松这盘棋显然下在了“风口上”。
具身智能作为当下最热的“技术风口”之一,新松机器人在这条“未来赛道”上同样开始了“排兵布阵”。今年上半年,新松机器人具身智能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其全面布局具身智能技术、开启“机器人+AI”融合创新的新里程。
该公司将依托自身在机器人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技术领域的积累,围绕AI大模型、多模态感知、自主决策等关键技术开展集中攻坚,全力突破机器人“大脑”与“身体”的协同瓶颈,打造通用型智能机器人平台。场景方面,新松机器人计划深耕工业制造、医疗、服务等场景,推动智能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应用,加速产业在商业化场景的落地。
目前,新松机器人相关产品主要为新松智能类人双臂平台、“松羿”轮式人形机器人、“松行”双足人形机器人产品,适用于工业制造、社会服务、家庭陪伴等领域。

新松对人形机器人的布局早有谋划。早在去年,新松机器人透露,自身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已有布局。新松机器人首席技术官也曾透露,受限于技术、成本等问题,新松机器人会分阶段推出人形机器人。在应用场景方面,制造业或是新松机器人的首选,接下来会延申至家庭、服务业等领域。
从实际出发,不贪大求全,这反而更贴合行业实际,也是最稳的一步棋。
写在最后
熬过近两年库存去化周期,下游主力行业的“设备更新需求”开始逐步释放。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显示,2025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93万台,同比猛增35.6%;出口更抢眼,9.42万台的出口量同比大涨59.74%,国产机器人全球竞争力持续攀升。按CRIA预测,2025年国内销量将突破40万台,行业增长底气十足。
不过,市场回暖的同时,工业机器人行业“排位战”也已进入白热。根据 MIR 数据,2025 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突破55%。头部企业一边加码研发、靠技术迭代打造差异化优势,一边加速渗透下游细分领域、抢占海外市场,行业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升。此外,AI、具身智能等新技术与机器人深度融合,未来“硬科技+场景落地能力”双强的企业更易圈粉市场;而技术薄弱、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企业,恐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行业竞争或许正从“拼规模”转向“拼价值”。
接下来,这场竞逐,谁又能笑到最后呢?
精彩推荐


联系我们
